物机学院各专业2019-2020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9-30浏览次数:1105

目  录

2019-2020学年

物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1

一、引言1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2

(一)专业定位2

(二)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2

(三)学生规模2

(四)生源质量2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3

(一)教师思政情况3

(二)人才引进及队伍建设3

(三)师资培养培训工作3

(四)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3

(五)专业生师比3

(六)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3

(七)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3

(八)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3

(九)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4

(十)图书资料与阅览室应用情况4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5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5

(二)人才培养方案5

(三)课程建设5

(四)教材建设5

(五)教学改革5

(六)实践教学5

(七)创新创业教育6

(八)国际交流合作6

五、专业能力培养7

六、质量保障体系8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情况8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8

(三)稳步推进专业认证与评估8

七、学生学习效果9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9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9

(三)学位授予情况9

(四)攻读研究生情况9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9

(六)毕业生成就10

八、特色发展12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13

2019-2020学年材料物理专业质量报告14

一、专业发展概况14

二、本科专业基本情况16

(一)专业定位16

(二)培养目标及方向16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16

(四)学生规模22

(五)生源质量22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24

(一)师资队伍建设24

(二)教学工作24

(三)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24

(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4

(五)专业生师比26

(六)师资与教学条件26

(七)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26

(八)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28

(九)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8

(十)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28

(十一)设备及其应用情况28

(十二)图书及其应用情况28

四、专业教学29

(一)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活动29

(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29

(三)教学改革30

(四)专业、课程、教材建设31

(五)教学平台建设31

(六)教学成果及教研论文32

(七)毕业论文32

五、质量保障措施33

(一)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33

(二)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33

(三)分析本科教学基本状态33

(四)开展专业认证33

六、教学效果34

(一)学风状况34

(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34

七、专业特色36

(一)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36

(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6

(三)狠抓教育教学改革36

(四)切实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快实践育人平台建设36

(五)以科研促教学,扩大交流与合作37

(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37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38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38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38


2019-2020学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40

一、引言40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情况41

(一)专业定位41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41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42

(四)学生规模46

(五)生源质量46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47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47

(二)教学工作48

(三)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48

(四)师资培养培训工作48

(五)专业生师比49

(六)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49

(七)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49

(八)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49

(九)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50

(十)图书资料与阅览室应用情况50

四、专业教学51

(一)专业课程开设情况51

(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51

(三)教学改革51

(四)新创业教育52

(五)毕业论文53

五、质量保障措施54

六、教学效果55

(一)学风状况55

(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55

(三)就业与社会评价56

七、专业特色57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58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58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58


2019-2020学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60

一、引言60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62

(一)办学及定位62

(二)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62

(三)本科专业设置63

(四)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63

(五)本科生源质量情况64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65

(一)教师思政情况65

(二)人才引进及队伍建设65

(三)师资培养培训65

(四)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65

(五)生师比65

(六)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65

(七)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66

(八)教学经费投入情况66

(九)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67

(十)设备及其应用情况67

(十一)图书及其应用情况67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68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68

(二)人才培养方案68

(三)课程建设68

(四)教材建设69

(五)教学改革69

(六)实践教学70

(七)创新创业教育72

五、质量保障体系74

(一)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74

(二)健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74

(三)分析本科教学基本状态74

六、学生学习效果76

七、特色发展77

(一)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77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77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78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78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79


2019-2020学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质量报告81

一、引言81

二、本科(专业)教育基本情况81

(一)办学及(专业)定位81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81

(三)本科专业设置81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84

(一)教师思政情况84

(二)人才引进及队伍建设84

(三)师资培养培训84

(四)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84

(五)生师比84

(六)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84

(七)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85

(八)教学经费投入情况85

(九)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85

(十)图书与其应用情况86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87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87

(二)人才培养方案87

(三)课程建设90

(四)教材建设90

(五)教学改革91

(六)实践教学91

(七)创新创业教育91

七、学生学习效果93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93

八、专业特色94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95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95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95


2019-2020学年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质量报告96

一、引言96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98

(一)专业定位98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98

(三)毕业要求99

(四)人才培养方案101

(五)课程体系101

(六)在校生情况103

(七)生源质量103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104

(一)专业教师队伍数量及结构104

(二)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105

(三)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106

四、专业教学107

(一)专业课程开设情况107

(二)实践教学107

(三)创新创业教育109

五、专业能力培养110

六、质量保障111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11

(二)质量监控111

(三)质量信息与利用111

(四)质量改进111

七、学生学习效果112

八、专业特色113

(一)对标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实现“双轨”教育并重113

(二)凸显工程应用导向,开展“四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113

(三)加强互促互进,有机整合“六元”实践教学活动体系113

(四)打破壁垒,集聚资源,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共同体114

九、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15



 物理学专业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引言

 物理学(师范)专业一直是学校各办学时期的常设专业。早在1942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下设的乡村教育系就设有数理专修专业。70多年的专业发展历程,为湖北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物理老师,他们一直为湖北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其中很多被评为湖北名师,湖北物理特级教师中60%以上接受过我院学历教育或者技能培训。特别是2006年学校转制成为普通高校后,物理学专业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目前物理学本科专业2008年获批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首批重点建设8个学科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物理学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校重点学科验收,获批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其中,天体物理学科方向是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今年我系更是获批湖北省基础天文教育基地。

 自2004年第一届招收物理学本科生以来,本专业迄今为止已向社会输送约300名毕业生,其中约20%以上的学生已成长为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他们大多在荆楚大地上默默挥洒着汗水,为基础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宣告了教师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宣告了物理学(师范)专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当前物理学专业师生在物机院领导的带领下正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师范专业认证做前期的准备。我们相信物理与天文系在领导的带领下必将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为湖北省的基础物理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物理学专业发展大事记:

2004年物理学本科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至今除了20062007年以外均正常招生)。

2007 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2 年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13年获批湖北省天文学术活动中心

2020年获批湖北基础天文教育基地。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立足湖北,辐射全国,建立为当地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其核心内涵是教师教育达到湖北省一流水平,即具有引领我省教师教育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研究成果,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基础教育优秀中学物理教师。

 (二)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师德高尚、热爱科学、具有家国情怀,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具备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学物理教师。

服务面向: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物理教育人才。

 ()学生规模

2019-2020学年,本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2人。具体如下表所示。

1物理学专业学生人数一览表

专业

学生人数

16物理学

40

17物理学

34

18物理学

36

19物理学

42

合计

152

 ()生源质量

本专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9物理学专业在湖北省的招生分数线为491分(学校分数线位489分),学生的平均高考成绩为494分。无调剂生,生源质量较好。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思政情况

 物理学专业现有13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共党员10名。本专业教师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政治觉悟较高。

 (二)人才引进及队伍建设

 本年度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凝聚态方向毕业博士一名。本专业组建的学科队伍主要包括天体物理方向、粒子方向、凝聚态方向。天体物理方向本年度获批湖北省基础天文教育基地,粒子物理方向本年度张祖满老师获批楚天学子,凝聚态方向则引进了一名优秀博士。

 (三)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本年度胡森老师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公派留学。本年度本系教师参加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如下:韩国釜山——“夸克与致密星”国际会议、北京——“脉冲星磁层与辐射”会议、海南海口——“致密星状态方程及天体物理”研讨会、吉林长春——“引力波时代对核物理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

 (四)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1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2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名。45岁以上教师2名,35岁以下教师2名。本学年引进新教师1名。

 (五)专业生师比

2019-2020学年,专任教师13人,物理学在校本科生数152人,物理学专业生师比为11.7:1

 (六)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本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的主讲教师主要为本专业的教师承担,少量专业课如理论力学、固体物理、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等课程由外系老师承担。

 (七)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我系所有教授和副教授均承担本科教学任务。

 (八)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物理学专业现有实验室12间,总面积300多平方米。

2.物理学实验室分布

物理实验室(力、热、电Ⅴ)

S2210

物理教学法实验室

S2213

物理实验室(力、热、电Ⅰ)

S2306

物理实验室(力、热、电Ⅱ)

S2307

物理实验室(力、热、电Ⅲ)

S2308

物理实验室(力、热、电Ⅳ)

S2309

近代物理实验室I

S2401

物理实验室(光学Ⅰ)

S2402

物理实验室(光学Ⅱ)

S2403

物理实验室(光学Ⅲ)

S2404

近代物理实验室II

S2405

近代物理实验室Ⅲ

S2413


 物理学常年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主要有4家,分别为光谷实验中学、光谷第一初中、光谷第二初中、光谷第三初中。其它实习基地包括红安一中,红安国际育才学校等。2019-2020学年,本专业进一步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聘请了22位一线中学物理教师为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师范生的培养。这22位校外指导老师分别是

 光谷实验中学:李国彬、杨丰铭、王丹、杨静、管晓璇、王琼。

 光谷二初:黄坤、黄婷婷、李舜、林立平、汤金华、王娟、蔡金娥、代云飞。

 光谷一初:何国安、胡艳红。

 光谷三初:叶常青、倪启燕。

 龙泉中学:王勇。

 豹澥初级中学:陈敬标。

 光谷八初:袁会。

 左岭一初:陆安。

 (九)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我院的教学实施基本满足需要,其中研究室、实验室、教室、会议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全部对师生开放。

 (十)图书资料与阅览室应用情况

 学院资料室图书近2000册,重点搜集高水平专业学术期刊、图书资料、标准规范等最新专业资料,为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供资料。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

2019-2020学年,物理学专业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包括如下:2020年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该项目的申报还在进行之中。20207月获批成立“湖北基础天文教育基地”,该平台主要负责为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学生提供天文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并为承担全省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做准备。

 (二)人才培养方案

本学年物理学专业采用的是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正在根据师范认证的要求及这几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酝酿新版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三)课程建设

本学年,结合师范认证的要求,通过教研室活动推进专业课程的建设。具体来说,首先以专业负责人为主根据师范认证的要求拟定本专业的毕业要求。任课教师则拟出所任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任课教师再根据毕业要求撰写教学大纲,在这样的教学大纲中必须根据毕业要求屡清课程目标,再紧扣课程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

 (四)教材建设

本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五)教学改革

2020年春季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下教学无法开展,所有的课程改为线上教学。虽说线上和线下教学各有利弊,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但是疫情之下要求所有教师采用线上教学,客观却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

 (六)实践教学

16物理学生开展教学见习与实习,其中7名学生为行知班学员到武珞路中学实习。剩下非行知班的学生中10人到光谷实验中学实习,4人到光谷一初实习,8人到光谷二初实习,5人到光谷三初实习,6人到新启点学校实习。本年度实习工作开展顺利,带队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学生表现良好,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评价普遍较高。夏坤、汪畅畅、裴思佳、王影、易园五位同学被评为优秀实习生。


 (七)创新创业教育

本年度,我系16物理班学生杨鑫参加第届湖北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得高中物理组三等奖的成绩。

 (八)国际交流合作

本学年胡森老师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公派留学。2019年秋来小禹老师赴韩国参加“夸克与致密星”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

 五、专业能力培养

作为师范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学物理教师。自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十余年间本专业为社会各界输送了约300名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至少有60余人于公办学校中从事物理教学工作。作为师范类的物理学专业近年来正面临着积极的变化: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尤其是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宣告了教师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随着学科交叉和学科细分的日益明显,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像物理学这样基础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可塑性强基础知识扎实,反而越来越得到更各行业的重视。就学生的入口和出口方面而言,这几年我们已经能够切身感受到这些积极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最近几年新生的第一志愿比例不断创新高,毕业后选择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工作的学生数目也在逐年增加。这些积极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契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督促我们要不断提升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水平。

 本专业现行的培养方案能够满足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基本的政治人文科学素养教育等(通识教育),二、物理学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三、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

 目前本专业的教师结构总体来说较为优良,教师群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本专业具有较好的生师比结构,可以保证教师有充裕的时间用于提高自身学识、教学水平,同时学生也能较好的得到教师的指导。拥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和副教授都参与本科教学。教学实习基地充足,且离学校较近,实践教学规范开展,学生普遍反映能在教学实习中得到较大的受益。

 自2017年以来,物理学专业对学生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每个班级配有一名辅导员和一名班主任。辅导员侧重日常常态化的管理,班主任则侧重对班级的学风,学生的具体专业学习进行引导。近几年来本专业的学风出现好转的现象。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情况

必发7790电子集团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物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物机学院党委书记王书记担任物理与天文系的分管院领导。作为分管领导,王书记事必躬亲。本学年王书记参加了物理学专业2019级新生家长见面会,2016级物理班班会,常规党支部活动、教研室活动、学生宿舍巡访等等,深入到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之中。在以王书记为代表的物机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物理与天文系全体教师同心同德,将人才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以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第一职责所在。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学院着力于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厘清教学质量监控职责,逐渐形成了“三级五维”质量保体系。从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机制来看,实施校、院、系三级管理;从教学质量保障队伍来看,逐步形成由学院领导、教学督导、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班主任、学生信息员等构成的五级教学反馈和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领导干部和督导随堂听课看课,访谈调查教学状况。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就教风学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等方面收集教师和学生意见和建议。本学年依托学生实习和就业,由学生就业单位分别填写实习就业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和单位对专业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反馈意见。

 (三)稳步推进专业认证与评估

随着学校师范专业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全面展开,以学校“办学思想大讨论”为契机,学院积极开展各项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学院班子带头学习专业认证内涵和标准,组织不同层面的报告会和研讨会,积极推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深入人心。本学年物理与天文系围绕师范认证工作专门召开了数次教研室活动,重点讨论了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以及根据师范认证的要求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根据2019年出版的针对2018届毕业生的麦可思数据显示,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为93%(样本数14)。

2019年秋,本专业针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以收集往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调研结果具体如下:

 本次问卷发放的对象包括222008届毕业生(其中14名教师),132009届毕业生(其中7名教师),142012届毕业生(其中11名教师),32014届毕业生(其中3名教师),122015届毕业生(其中10名教师),102016届毕业生(其中8名教师),72017届毕业生(7名教师),102018届毕业生(其中7名教师)共计91名毕业生,并随带发放用人单位评价问卷。 截止目前,收到毕业生反馈的问卷11份,用人单位的反馈问卷9份。反馈的比例低,采集的数据少,分析结果仅供参考。

 物理学毕业要求共11项,具体包括: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知识整合、教学能力、技术融合、班级指导、综合育人、自主学习、国际视野、学会反思、沟通合作。

 统计11名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反馈结果为:达成度最低(4名毕业生未给满分)的包括 技术融合、班级指导、国际视野;达成度较低(3名毕业生未给满分)的包括 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自主学习、学会反思;达成度较高(2名毕业生未给满分)的包括 教育情怀、知识整合、沟通合作;达成度最高(1名毕业生未给满分)的为 师德规范。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物理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40人,结业1人,毕业率为97.6%

 (三)学位授予情况

 物理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中39人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95.1%

 (四)攻读研究生情况

物理学2020届毕业生中有3人继续攻读研究生,分别为冯超,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专业;蒋世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冯全超,长江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在上面提到的2019年秋的调研中,我们同时收集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具体如下

 此次共收回用人单位反馈意见9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较高,只出现1份反馈问卷对毕业要求达成度未给出满分,为国际视野。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较高,只有1份反馈问卷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定位未给出满分。

 用人单位给出的建议包括:

1.加强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2.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3.有较好的外貌修养。

 (六)毕业生成就

    我们采集了2008届到2018届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样本数目为84名学生(这是能了解到就业信息的学生数目)。从图1可以看到,毕业后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学生占比76%64人),非教师的占比为24%20人)。图2为更加细分的分布图,从图2的左图可以看出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学生中,在高等教育机构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数占比7.8%5人);在公办高中从事教师工作的占比14%9人);在公办初中从事教师工作的占比59%38人);在公办小学从事教师工作的占比7.8%5人);在私立中学从事教师工作的占比7.8%5人);在培训机构从事教师工作的占比3%2人)。

 图2的右图则为从事非教师工作的学生其就业具体分布情况,具体为政府机关公务员占比15%3人),事业单位人员占比35%7人),银行保险公司人员占比25%5人),其它企业人员占比25%5人)。

 总体说,我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从我系培养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以来,短短十几年,已经有不少毕业生成长为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另外有两名毕业生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必发7790电子集团任教。

 图1.毕业生就业情况



 图2.毕业生就业类别分布详情


 八、特色发展

本专业最大的特色就是师范特色。这一特色使得我们在招生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是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所在。巩固和发展这一特色,一方面我们需要做好和学校行知班的对接,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展建设自身的教师教育队伍。经过多年的探索,物理学师范专业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培养优秀(卓越)物理师范生的“5+”培养模式,即“课堂教学+个别指导+团队打造+教育实习+跟踪培养=1名优秀(卓越)物理教师”。

本专业的另外一个特色为天文学。这一特色可以和师范的特色相融合,尤其是今年我系刚获批成为湖北基础天文教育基地。在中学进行物理教育,提高中学生学习科学探索自然的热情,天文学无疑是个很好的切入口。未来我系可以结合师范特色和天文特色,培养具有一定天文学科普能力的中学物理教师。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1、加强专业课课程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改变目前一门课程只有一位老师上课的现状。专业课要有相应的教学团队。目前的现状其弊端为,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的连接。由于课时的原因,物理系的专业课内容只能挑着讲,但是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挑着讲要重点讲什么内容,这是有讲究的,只有教师打通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才能进行较好的舍取。可以根据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的关联建设教学团队,比如说力学和理论力学的两个老师组成一对,今年教力学的明年教理论力学,同样今年教理论力学的明年教力学。

2、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团队的建设。

 物理系教师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还包括教学竞赛。理论课程以前都是胡森老师长期负责,需要再引进一名物理教育方向的优秀教师以充实团队,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由祁红艳老师讲授,教学竞赛参与的老师较多。教师教育师资团队力量要得到加强,明确主要负责人,负责相关教师教育课程的统筹安排,并与行知班进行有效对接。

3、加强学风建设。

 定期面向学生开展讲座及座谈活动。尤其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引导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做好学业规划。每年定期举办全系范围内的考编考研经验交流会。



2019-2020学年材料物理专业质量报告

 一、专业发展概况

必发7790电子集团材料物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20166基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建专业材料物理专业发展的需求,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和学校的资助下,得到280万资金投入到学生实验教学中。根据材料物理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新能源材料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围绕我院专业定位及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材料物理专业先后建设了新材料制备与器件开发实验室、新材料结构与物性表征实验室、新能源材料性能测试与应用实验室、新材料与器件实训室等四个实验室。 2017年,材料物理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同年获得“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高校课堂的课程改革”协同育人项目立项,2019年获批湖北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教学与科研兼顾的平台,从而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

 经过7年的建设与发展,材料物理系形成两个教学科研团队,相互依托和促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与科研设备齐全、教学质量优良、具有专业特色的工科专业

近年来,本专业通过校内培养、外出进修和人才引进等手段,已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学术梯队。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达90%,中青年教师中80%以上具有在知名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访问研究和攻读学位的经历。目前,材料物理专业的生师比为12.2:1,有能力申请第二学士学位。聘请国际知名材料类专家王昕教授为“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吕力教授为特聘教授。选派博士教师3人作为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到基层企业挂职锻炼,3人被企业聘请为“企业副总”。

 本专业教师近五年,主持各类横/纵向教科研项目30余项,教科研经费高达24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约60篇,其中SCI收录超过50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项,校级教研课题4项。本专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环保材料与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在金属/碳杂化分子材料、多孔氮化硼材料的合成方面取得较高的成果,已有多位教师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如Angew. Chem. Int. Ed., Chemical Science等。

专业拥有实验室4间,面积达36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余万元,建有三个实验室一个实训室专业坚持走实习就业一体化道路,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受疫情影响2016级毕业生截至目前就业率达到70%,就业单位中不乏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如长江存储、去年被评为湖北省瞪羚企业的聚合光子技术有限公司等。 2016年,本专业输送名9优秀毕业生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新疆大学国内知名985211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与去年相比就业质量和考研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湖北、面向全国,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材料物理专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定位

必发7790电子集团对材料物理专业的定位是面向光谷,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光电子、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制备相关行业的实用型人才。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以竞赛促教学,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重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培养目标及方向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材料物理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能够在光、电、新能源等新材料和器件领域从事技术开发、教学生产相关工作,了解材料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熟练掌握英语和必要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向其交叉学科(材料、物理化学生物)发展及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为地方材料相关行业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基地。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材料物理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学科代码:0804

 学科门类:工学类

 专业代码:080402

 校内专业代码:B0750

二、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光、电子材料学基本知识、系统扎实学习的相关材料学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材料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势,熟练掌握英语和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和大量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科技管理的综合能力。培养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较强的高级专业性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宜继续攻读光、电子材料学及相关方向的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研究生,也可在光、电子材料的基本理论、设计、合成、测试、改进、控制、分析和应用等领域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材料检测、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规格和要求

 (一)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物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材料制备、分析测试、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及科研开发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材料制备、加工、分析测试的基本能力,以及材料物理相关的应用研究和科研开发的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在科研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1)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3.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技术文献,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有效的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

4.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5.具备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有效的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7.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

8.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工作变动和环境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

 以上要求,针对培养研究型、工程型、管理型人才各有侧重,须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

()培养规格结构要求

(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序号

对口岗位描述

岗位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主要链接课程

1

品质工程师及半导体工艺工程师

岗位知识:

1.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

2.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

3.熟悉不同材料的性质,相应的材料制备,表征和分析知识。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原子与量子物理、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材料制备与加工、微纳加工科学原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研究方法、电子材料及应用、半导体电子学、材料制备与表征实训

岗位能力:

1.熟悉材料制备的一般方法,对应材料的检测仪器和分析方法;

2.熟悉半导体工业中材料制备的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样品的制备方法和分析。

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材料制备与加工,微纳加工科学原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研究方法,电子材料及应用,半导体电子学,材料制备与表征实训

岗位素质:

1.不同材料的基础知识;

2.不同材料的常用检测仪器和方法;

3.不同材料的改性和加工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数学、大学语文、国文经典、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

2

材料研发工程师

岗位知识

1.熟悉不同材料的基本性质;

2.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理论;

3.熟悉不同半导体材料的加工方法;

4.熟悉不同材料对应的表征仪器理论。

原子与量子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材料制备与加工,微纳加工科学原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研究方法,电子材料及应用,半导体电子学,材料制备与表征实训

岗位能力

1.熟练掌握光电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的制备工艺;

2. 熟悉光电、半导体、纳米器件的制备、测试和分析方法;

3.有一定的英文基础,能够独立的查阅文献。

原子与量子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材料制备与加工,微纳加工科学原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研究方法,电子材料及应用,半导体电子学,材料制备与表征实训.

岗位素质

1.各种光、电子材料的基础知识;

2.光、电子器件检测仪器和方法;

3.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4.团队合作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数学、大学语文、国文经典、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

3

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研发

岗位知识

1.新能源基础知识;

2.有机和无机化学;

3.电池工艺和测试方法。


原子与量子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研究方法,电子材料及应用,半导体电子学,

岗位能力

1.熟悉新能源材料的制备工艺;

2.熟悉新能源电池的测试和分析手段;

3.有一定的英文基础,能够独立的查阅文献。


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制备与表征实训

岗位素质

1.新能源材料的基础知识;

2.团队合作能力;

3.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


四、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

 (一)学制:学制4年。

 (二)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三)学分要求:必须修满Ⅰ类学分164.5学分和Ⅱ类学分10学分共计174.5学分方可毕业。

五、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材料科学、物理学。


 (二)核心课程:物理化学基础,无机化学基础,量子力学基础,固体物理,微纳加工科学原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研究方法,电子材料及应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电子学,专业英语,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计算材料科学方法,材料光谱学实训,光电创新实践,新材料创新实践,材料制备与表征实训等。

六、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

类别

学期


课程模块

总计

百分比

学时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必修课

260

180

150

118

22

22



752

32.22%

38.65%

通识选修课


30

30

30

30

30



150

6.43%

专业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课

136

160

96






392

16.8%

41.82%

专业核心课


96

120

224

144




584

25.02%

个性发展模块

专业方向课




48

48

104



200

8.57%

19.54%

专业选修课


32



64

96



192

8.23%

创新创业课


16




48



64

2.74%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1W


2W

2W

2W

8W

12W


0%

0%

小计

396

514

396

420

308

300



2334

100.00%

学分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必修课

14

9

7

7


2



39

23.85%

29.97%

通识选修课


2

2

2

2

2



10

6.12%

专业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课

8.5

10

6






24.5

14.98%

37.31%

专业核心课


6

7.5

14

9




36.5

22.32%

个性发展模块

专业方向课




3

3

6.5



12.5

7.65%

17.43%

专业选修课


2



4

6



12

7.34%

创新创业课


1




3



4

2.45%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1


3

2

4

9

6

25

15.29%

15.29%

小计

22.5

31

22.5

29

20

21.5

9

6

163.5

100.00%

实践教学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课程类别

实践教学学分

占总学分百分比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必修课

9.5

9.5

5.81%

5.81%

通识选修课



专业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课


9.5

0.00%

5.81%

专业核心课

9.5

5.81%

个性发展模块

专业方向课


11

0.00%

6.73%

专业选修课

7

4.28%

创新创业课

4

2.45%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25

25

15.29%

15.29%

实践教学总学分

55

33.64%


七、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课程

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总学时

课内学时分配

课外实践

考核类型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

授课

实验

实训

实践

通识教育

通识必修课

83909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32

32




考查

1

09

83902001

大学英语Ⅰ

3

48

48




考试

1

02

83902002

大学英语Ⅱ

3

48

48




考试

2

02

83902003

大学英语Ⅲ

3

48

48




考试

3

02

83901002

国文经典

2

32

32




考试

2

01

83903001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2

32

32




考试

1

03

83920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42


6


考查

1

20

83912001

体育Ⅰ

1

32



32


考查

1

12

83912002

体育Ⅱ

1

32



32


考查

2

12

83912003

体育Ⅲ

1

32



32


考查

3

12

83912005

体育Ⅳ

1

32



32


考查

4

12

83901003

口语表达

1

16

16




考查

2

01

83920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32


16


考试

3

20

8392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64

64


2W


考试

4

20

83907000

新生导论

1

16

16




考查

1

07

83920005

形势与政策

2

128

36


92


考查

-16

20

83920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22


10


考查

2

20

83901001

中国文化通览

2

32

32




考查

1

01

专业教育

学科基础课

83071003

矩阵导论A

3

48

40

8



考试

3

07

83073002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

3.5

56

40

16



考试

1

07

83071004

数理分析导论

3

48

48




考试

3

07

83071001

微积分学BI

5

80

80




考试

1

07

83071002

微积分学BII

4

64

64




考试

2

07

83907002

大学物理B

4

64

64




考试

2

07

83072002

大学物理实验

2

32


32



考查

2

07

专业核心课

83075007

材料制备与加工基础

3

48

48




考试

5

07

83075009

材料表征理论与技术

3

48

32

16



考试

5

07

83075006

材料科学基础

3.5

56

56




考试

4

07

83075008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3

48


48



考查

5

07

83074004

工程制图B

2

32

32




考试

3

07



83074007

电工基础

3

48

40

8



考试

3

07

83074009

电子技术基础

3

48

32

16



考试

4

07

83075003

数学物理方法基础

2.5

40

40




考试

3

07

83075002

无机材料基础

3

48

24

24



考试

2

07

83075005

物理化学基础

4

64

48

16



考试

4

07

83075001

有机化学基础

3

48

24

24



考试

2

07

83075004

原子与量子物理

3.5

56

56




考试

4

07

个性发展

专业方向课1

83075012

微纳加工科学原理

3

48

48




考试

6

07

83075010

电子材料及应用

3

48

48




考试

4

07

83075013

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学

3.5

56

56




考试

6

07

8307501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3

48

40

8



考试

5

07

专业选修课

83075019

金属材料

3

48

40

8



考试

5

07

83075024

计算材料科学方法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5018

薄膜物理与技术

2

32

32




考试

5

07

83075017

高分子材料

3

48

40

8



考试

4

07

83075014

材料前沿讲座

1

16

16




考查

1

07

83075023

LED及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

3

48

32

16



考查

7

07

83075016

半导体工艺与IC设计

3

48

48




考试

4

07

83075022

传感器检测技术

3

48

32

16



考查

6

07

83075015

材料物理性能

3

48

48




考试

3

07

83075021

纳米及能源材料

3

48

48




考查

6

07

83075020

专业英语(材料物理)

2

32

32




考查

6

07

创新创业课

8307500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

32



32


考查

6

05

8370500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Ⅰ

1

16



16


考查

2

05

8370500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Ⅱ

1

16



16


考查

6

05

综合实践

专业综合实践

83705027

材料制备与表征实训

2

2W



2W


考查

6

07

83240001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6

12W



12W


考查

8

24

83075026

材料创新课程设计

1

1W



1W


考查

4

07

83705028

材料光谱学实训

2

2W



2W


考查

6

07

83075025

材料三维结构可视化实训

2

2W



2W


考查

4

07

83073035

电子线路基础实训

2

2W



2W


考查

5

07

83705029

光电器件控制与数据采集实训

1

1W



1W


考查

7

07

83075040

金工实训B

1

1W



1W


考查

2

07

83705030

专业实习(教育实习)

8

8W



8W


考查

7

07


(四)学生规模

2019-2020学年,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人。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材料物理专业在校学生情况


2017

2018

2019

2020

 人数

35

28

32

40

 合  计

120

(五)生源质量

2019专业录取人数40人,报到率95%,但第一志愿率一直是本专业的一个大问题,2020年第一志愿率仅为20%,但是相较于前一年还是有一定的提升

新生报到率稳中有升, 2019年材料物理的学生报到率95%

 本专业提高生源质量措施:

 第一,在招生宣传工作中重点宣传学生就业、读研的情况,实验室设备状况以及学生培养模式包括导师制的培养方式。每年定期制作和更新《招生宣传工作手册》,在宣传册中加入毕业生风采一栏,并组织培训专业教师、学生志愿者等进行分片区定点招生宣传。

 第二,落实奖助学金政策。目前,已形成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校内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新生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和大病医疗救助等,集奖、助、贷、勤、免、补于一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达到100%

 第三,未来两年左右开始启动大类招生。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筹备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起在材料类进行大类招生。

 第四,启动专业工程认证,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达90%,中青年教师中80%以上具有在知名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访问研究和攻读学位的经历。目前,材料物理专业的生师比为10.9:1,有能力申请第二学士学位。聘请国际知名材料类专家王昕教授为“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吕力教授为特聘教授。

(二)教学工作

 材料物理专业教师11名,完成4个班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指导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同时对于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和考研进行指导。此外本专业教师还承担了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其他材料科学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本专业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学过程管理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将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育人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工作。

(三)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

 本专业教师近五年,主持各类横/纵向教科研项目30余项,教科研经费高达24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约60篇,其中SCI收录超过50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项,校级教研课题4项。本专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环保材料与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在金属/碳杂化分子材料、多孔氮化硼材料的合成方面取得较高的成果,已有多位教师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如Angew. Chem. Int. Ed., Chemical Science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师德师风建设:

材料物理教研室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研室教师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文化,以荆楚文化为底蕴、教师教育为底色,弘扬学高、身正、诚毅、笃行校训精神,践行以生为本,正己达人办学理念,打造兼爱、厚生大学文化,醒示着教师的职责与使命。重视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考评、监督和反馈的建设和完善,把师德师风建设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平时师德师风的具体表现,把教师的师德师风的考核与教研室和教师本人评优挂钩。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本教研室李杰副教授被评为2018-2019年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师德先进个人”、2017-2019年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精神文明个人”。

2.教师发展规划:

我校必发7790电子集团非常重视教师成长与职业发展。以“尊重教师,服务教学,促进发展,提高质量”为工作理念,为乐教者拓展成长空间,为善教者构建交流平台,为研教者提供发展资源,规划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方向。完善培训课程体系,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实施《本科课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暂行办法》,《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性标准》,实现学生评、督导评教、教学院长评教三位一体的评教模式,逐步建立起了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专业发展。

2019-2020学年,李杰老师晋升为副教授,新近的张琳老师晋升为讲师;具有博士学历教师占比90.9%。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梯队合理、治学严谨、事业心强的优秀教师队伍

材料物理专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访学活动。杨辉老师参加了2020年中西部高等学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2019-2020学年,陈木青老师仍旧在中国科技大学访学深造;汪川惠于2019年底参加著名国际会议PIERS,并做邀请报告;陶军晖老师于2020年初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展开访学工作。

3.教师教学竞赛:

加大完善师资培养与培训、研讨和交流、考评与奖励等方面的力度,有效促进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新教师岗前培训、说课、试讲、录制视频等手段来帮助新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岗位。倡导通过“青年教师公开课”“新进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开展教学竞赛,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近三年来,材料物理教研室教师多次在教学竞赛中获奖,李杰老师和汪川惠老师在2017年我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2019年汪川惠老师在我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优胜奖;2018年在我校2016-2018学年度教师优秀教学奖竞赛中,李睿老师荣获二等奖。

4.培养青年教师:

 本教研室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对新进的年青教师采取一对一指导,实行“一帮一”的导师制,使其尽快适应并能胜任我们的本科教学,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到专业、学科及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机会派遣或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行国内外访学,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带回来。截止到目前,先后有6名教师分别去往新加坡、美国等地进行访学;积极联系本行业的知名企业人员或工程人士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同开设实训课程等方式尽量将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开展自由约束相结合,推引教师科研发展为教师科研营造宽松环境。学院鼓励教师出国进修,保留出国留学教师薪资待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各展所长、人尽其才的分类评价机制,突出质量导向,注重同行评价。完善实验技术制度体系对实验技术人员聘用办法实施了系统化改革。

5.传帮带机制:

加强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尤其要做好青年教师的工作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认真贯彻落实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一带一”传、帮、带制度,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根据我校的《关于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规定》文件精神,做本教研室好传帮带工作,自新补充的青年教师报到开始,就为每位新进青年教师安排一名导师,具体指导青年教师培养提高工作。指导教师与所在院、系一起,为每位青年教师制定培养计划,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达到的目标;发挥传、帮、带作用,关心青年教师思想品德修养,培养青年教师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指导青年教师撰写讲课提纲和教案,深入青年教师任教的课堂(实验室)听课,组织并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参加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严格训练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认真检查各个教学环节,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训练青年教师实验技能和科研技能,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传帮带机制不仅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成长,也是材料物理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在此基础上,教研室积极推送教师参加学院学校的各类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李杰老师和汪川惠老师在2017年我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2019年汪川惠老师在我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优胜奖。


(五)专业生师比

2专业生师比一览表


专业

学生人数

教师人数

生师比

材料物理

120

11

10.91



(六)师资与教学条件

 材料物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满足本专业的教学条件。

(七)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如下表所示




3 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姓名

性别

拟授课程

专职/兼职

专业技术职务

学历

最后学历毕业学校

最后学历毕业专业

戴伟

热学、新生导论

专职

教授

博士

四川大学

原子分子物理

李杰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实验、高分子材料

专职

副教授

博士

河北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李睿

材料物理

专职

副教授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凝聚态物理

陶军晖

授课材料研究方法、材料表征理论与技术、微纳加工科学

专职

副教授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汪川惠

原子与量子物理,微电子学概论,电子材料及应用

专职

讲师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陈欣琦

材料制备与加工

专职

讲师

博士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材料科学与工程

张琳

材料科学基础

专职

讲师

博士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靳海芹

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程

专职

讲师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光学

祁红艳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专职

其他副高级

研究生

湖北大学

凝聚态物理

杨辉

纳米及能源材料

专职

讲师

博士

湖北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陈木青

材料科学基础

专职

讲师

博士

中国科技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八)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院积极发挥教授专家在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教研项目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引领指导作用,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比例为100%

(九)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院2020投入教学经费5以支持学生竞赛以及实验室常规耗材采购。

(十)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材料物理专业教学实施基本满足需要,其中研究室、实验室、教室、会议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全部对师生开放。有实验室三间,实训室一间,面积360余平方米

(十一)设备及其应用情况

专业仪器设备总值280余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过5000/生。材料物理2016在中央支持地方发展项目280万经费支持下,建成三个专业实验室、一个实训实验室,对学校本科学生全面开放。

(十二)图书及其应用情况

 学院资料室图书近2000册,重点搜集高水平专业学术期刊、图书资料、标准规范等最新专业资料,为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供资料。




四、专业教学

(一)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活动

必发7790电子集团鼓励教师开展教学交流和教学研究活动,并在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的支持。本教研室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学术研讨及相关培训,教学观摩课、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而提升整个教研室的教学质量。近三年来,本教研室外出交流的教师达6人,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实现了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根据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体系,建立了实践体系(“实验验证+科研训练+操作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专业同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建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第二课堂。以实验实训、实习为抓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实践学时比例不低于总学时的30%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率达100%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利用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专业创新实验室,构建“实训+竞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

坚持科教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开展科研实践创造条件。利用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专业创新实验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经济社会及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一条主线、三个体系、五段循环”的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内化素质教学体系,实施“五段循环”。如图1所示。

1“五段循环”教学体系示意图

  1. 强化实验教学

2018年,我院共开出实验课程150余门。近年来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创新实践项目20余项。课外、周末时间面向全院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寒暑假根据条件安排企业指导学生集中实践。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教师教育的实践能力

积极与企业、行业开展协同创新,搭建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平台,提升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强化应用型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平台建设、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力争每年培育培养2-3个校企合作单位或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办学关系,从而使学业、产业、就业和创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贯通。

4学院2019届毕业生主要实习基地一览表

序号

基地名称

面向专业

1

武汉聚合光子技术有限公司

材料物理、光电科学与工程

2

湖北捷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材料物理

3

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

材料物理、机械电子工程

4

合康变频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光电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机械电子工程

5

武汉驿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电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机械电子工程

6

武汉盛大长青建材有限公司

材料物理、机械电子工程


(三)教学改革

材料物理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了学校与学院号召和组织的各项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促教学,扩大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教师承担科研项目较多的优势以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科研与教学相长,并开展全方位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教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反哺、促进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教学方法改革强调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广泛运用参与式讲课、讨论式、辩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演讲式等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引进慕课、网课混合式课程,实施课程过程性考核,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

 另外,由于疫情影响,网络教学平台、移动教学工具在今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整个学院包括一些年长的教师们都已经习惯了使用各种网络平台教学。

(四) 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以市场需求导向,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按照《“十五”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建设主要任务确定专业定位,明晰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教学质量是生命的理念,为培养能广泛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教研室加强课程建设,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课程体系结构日趋合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重视优质课程建设,优先建设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特色课,鼓励建设精品课、在线开放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改革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的整合,提供网络化、数字化课程教学服务。依托超星学习平台,材料物理教研室教师共建网络在线课程11门,其中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原子与量子物理》等专业核心课。同时,教师们广泛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微助教、云课堂等手机APP进行现代化网络手段对教学的辅助探索

教材是实施本科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材选用坚持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优先选用学校批准立项建设的教材,优先选用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内外优教材。 参照学校《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选用教材。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材建设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选用的教材与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相匹配,应符合本专业教学大纲的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学生使用的教材,坚持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三是一门课程原则上只选用一种教材。如确因教学改革需要而增加辅助教材的,须由所在学院提出,经教务处批准后实施。

教材建设按照学校制定《教材建设立项管理办法》,依托教学改革项目推进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教材,本教研室教师根据本专业的人培方案的要求编著《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教程》和《近代物理实验教程》等教材。

(五)教学平台建设

本教研室积极为材料物理专业申报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其中材料物理综合实验平台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扶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资助280万元,并与2018年建设完成。该项目的建成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为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专业工程应用特色创造了有利条件。2019年“湖北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教学科研平台获批成立,为产教融合平台打造提供了坚实基础。

(六) 教学成果及教研论文

根据最近三年的教学科研数据统计,材料物理教研室教师获得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3项,每年各级教研课题申报率达2项。与时俱进,采取多种方式改进教学方式,在超星学习平台建设有11门课程,其中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原子与量子物理》等专业核心课。在科研、教研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出版专著2部。祁红艳获得2019年度“湖北省大学生实验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反哺教学、健全学术育人,将科研与教学、育人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上台阶。材料物理学科的科研优势突出,近三年,教研室专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篇;获批省级学科平台1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1项。积极探索科研带动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制和办法,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惠及教学,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七)毕业论文

今年的毕业论文刚好赶上了疫情期间,因此本专业的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全部改成在网上进行,这为同学和老师们增加了很多困难,比如材料物理专业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因此大部分论文选题都是实验类型的,遇到疫情无法返校,没有办法完成实验的同学由指导老师安排更换了论文选题。尽管如此我们的选题库年更新率仍然为100%;论文选题重复率为0%,做到一人一题

每名教师指导学生2-6经过论文答辩发现,本届材料物理专业毕业论文水平达到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和研究能力,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有了很好的锻炼。学生论文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符合要求,指导教师的过程指导和管理达到要求。




五、质量保障措施

(一)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教学是专业之本。材料物理专业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紧跟学院的步伐,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坚持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发展的中心任务。

(二)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院着力于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厘清教学质量监控职责,逐渐形成了“三级五维”质量保体系。从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机制来看,实施校、院、系三级管理;从教学质量保障队伍来看,逐步形成由学院领导、教学督导、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班导师和班主任、学生信息员等构成的五级教学反馈和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学院2018年出台的学院二级督导管理办法,学院赋予了二级督导组对教师评教和青年教师导师推荐的决定权,教学督导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19-2020学年度,学院3位教学督导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也坚持网络听课看课同时跟学生了解上课情况,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分析本科教学基本状态

学院领导干部和督导随堂听课看课,访谈调查教学状况。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就教风学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等方面收集教师和学生意见和建议。专业依托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由学生和实习就业单位分别填写实习就业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和单位对专业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反馈意见。

(四)开展专业认证

 随着学校师范专业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全面展开,以学校“办学思想大讨论”为契机,学院积极开展各项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学院班子带头学习专业认证内涵和标准,组织不同层面的报告会和研讨会,积极推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深入人心。材料物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六、教学效果

(一)学风状况

2019-2020学年间,本专业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双导师指导、为每个学生班级配设专业班主任,新生入校后,实施晚自习、晨读等活动,并使用课堂派等软件进行管理,学生学习风气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学习效果明显改观。材料物理专业学习风气端正,学生能够严格遵守学校、学院的规章制度,自觉性良好,本学年度无旷课和因学生引起的严重教学事故。考风端正,期中、期末考试期间无违规作弊现象。

 疫情期间,由于很多同学处在农村,网络条件和设备条件不佳,影响到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尽管如此,大部分同学还是完成了各门科的作业以及任务,并通过了考试。

(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

专业2020届考研录取学生5人,录取率20%2019-2020学年学生参与获得的专利数量为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发表中文核心1SCI一篇20届本科就业率达70%。具体列表如下。

5  2020届毕业生考研录取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专业

录取学校

1

王晓菲

材料物理

武汉大学

2

田金亚

材料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3

黄梦丽

材料物理

华南师范大学

4

金春荣

材料物理

新疆大学

5

阮永琪

材料物理

湖北大学


6  2019-2020学年学生参与专利一览表

序号

专利名称

专利类型

专利号

发明人

申请日

授权日

1

大功率LED路灯的热能转化和高温保护

发明专利

201922196014.6

祁红艳 李钰 刘勇 李杰 戴伟 吴田 汪川惠 周常林 夏昕

2019

2018.11.27

2

一种球形纳米氧化铱DNA提取磁性粉末及其生产方法

发明专利

ZL201811317311.5

陶军晖,陈欣琦,李睿,戴伟,周雨娟,张玲玲,万哲言,胡锋,邱尚焜,王昊,汪翠柳

2018.11.07

2020.09.04

3

一种光辐射空间用Zn-Ag复合镀层纯钛极薄带及其生产方法

发明专利

ZL201811317322.3

陶军晖,戴伟,李杰,汪川惠,陈温雅,薛宇婷,姜无忧,唐玉

2018.11.07

2020.09.04


7 2018-2019学年学生发表论文一览表

学生姓名

论文名称

发表期刊

发表时间

收录情况

张振威

Optical tuning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YIG ceramics in the terahertz range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9

中文核心

王星、余俊

Optical tuning of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amorphous Cu doped α-Fe2O3 in the THz range

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

2019

SCI


七、专业特色

(一)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内培外引”加快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设。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选派教师国外访学、开展合作研究。一方面,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鼓励和引导教师走进企业,及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为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探索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兼课,参与专业建设等。4名博士教师挂职企业技术副总,并聘用企业导师6

(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材料物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体系,建立了理论知识体系(“基础知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与实践体系(“实验验证+科研训练+操作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专业同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三)狠抓教育教学改革

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材料物理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激励机制改革、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为保障,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加强建设,精化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逐年修订和完善,课程体系也随之不断修订更加科学化,更加满足国家和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要求。认真做好教学各环节的基础工作,收集、归纳、整理、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体现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方法改革强调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广泛运用参与式讲课、讨论式、辩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演讲式等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引进慕课、网课混合式课程,实施课程过程性考核,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本教研室教师在毕博、超星学习平台上建课11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切实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快“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的需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统筹管理,使专业和企业在人才、资源、信息等多方面实现联结和共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办学关系。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进阶式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第二课堂。以实验、实训、实习为抓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实践学时比例不低于总学时的30%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率达100%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利用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专业创新实验室,构建“实训+竞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

(五)以科研促教学,扩大交流与合作

建立“专业-实验实训室-研究所”教学科研融合组织。以科研反哺教学,将前沿的科技成果嵌入到理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训练中。充分利用教师承担科研项目较多的优势以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科研与教学相长。并开展全方位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学生在光谷企业实习就业人数逐渐达到40%以上。与粤嵌科技等企业共建“众创空间”实践基地,接纳专业学生参观实习100余人次。加强校企”双进双聘“,师生团队完成校企横向科研课题5项,科研经费180余万元。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聘请3国内外专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并先后选派8位教师出国访学选送本专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带薪实习

(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从新生入学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了导师,指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品德培养、学业、就业,引导学生健康生活,使全员育人落到实处。通过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70%的学生参与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实施教/科研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还在进行中。“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还处在宣传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还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之间的支撑关系还需进一部梳理。

  1. 设备仍然欠缺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氛围良好,但实验室条件以及配套训练用仪器设备台套数有限、训练耗材质量例如药品纯度跟不上实际需求;此外,实验室虽然已有大量设备,已经使用了接近四年了,这些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以至于部分设备目前处在停摆的状态,如何长期维护好设备,保证这些设备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1. 实践平台级别需要进一步提高

本专业目前虽然和建材学院和化生学院共建湖北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但是仍然没有国家级实训基地、省级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等高层次实践平台。

  1. 自我革新仍然困难

材料物理专业迎来第二届毕业生培养经验仍不充分,虽然已经获得一定的毕业生意见反馈,但是数据量还不充分,对自我校正,自我革新带来一定的困难。

  1.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少数教师利用教师分类管理,在不同的身份之间走钢丝,同时也要预防因岗位固定出现的教与研分离现象。学院教学改革规划落实尚不到位,教师们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1. 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学院一级质量保障职能发挥不充分,对少数教学效果差的教师没有有效的约束和长效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办法,埋头教书的情况依然存在。

  1. 第一志愿率太低

 虽然本专业具有就业前景好,考研成功率高,师资力量强等优势,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本专业一直第一志愿率偏低。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强化专业认证理念

完成专业认证,提高专业质量是学院班子带头学习专业认证内涵和标准,以点带面,从系主任、专业负责人逐步扩展到学院所有教职工,积极推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深入人心。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在本学期着重完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关的调研工作,并形成报告。

2.加强实验室建设

加大对学生专业实验室、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逐年持续加大人力与财力的投入,同时尝试校企产学研合作,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

3.加强和周边企业合作

 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今年由于国际局势的发展,使得光谷地区的高新企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也意味着光谷地区的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本专业应该抓紧现在的时机,多和周边企业沟通交流,加强合作,促进校企共建,并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好更多的企业平台。

4.培养过程理论联系实际

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紧密结合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根据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发展定位,遵循现有学生特点,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体现专业特色,不断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材料物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认真贯彻和执行“导师制”;尽可能的争取多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互利互惠。;加大教学的过程管理,严格把关课程考核,同时扩大开放实验室的受众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全员育人总要求,树立优秀教师榜样,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增加投入、组织培训与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教师教学改革实践的支持力度。

6. 全面改进

 第一志愿率问题是个综合问题,其原因包括专业名称社会认可度不高;专业培养时间较短,没有大量毕业生数据作为招生的支撑;专业实践平台不够;专业工程认证并未完成等等。认识到这些问题,对其一一进行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度,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新专业的建设和进步。



2019-2020学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引言

2020年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将教学的阵地从教室转移到网络上,顺利开展了二十余门课程的在线教学,并圆满完成了16级本科生的毕业答辩和离校工作。

回顾历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7申请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通过湖北省教育厅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同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湖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实验室中的应用”项目申请获批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2014年获批与美国名校----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开展联合办学,于2014年秋季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学校第一个国际合作办学本科专业,2018年,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同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2019年获批湖北高校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至20207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连续招生16届,招生总人数1752人,现有在校本科生(含专升本)568人。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7人,由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重点大学的优秀人才组成。其中特聘院士1人,教授3人,副教授15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22人,具有国外访学经历和海归博士7人,是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团队协作精神、有激情、有创造力的青年教师队伍。

2014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共主持各类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总计科研经费达到117.5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科研经费接近150万元;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科研经费40万元左右;厅局级科研项目23项,科研经费30余万元。同时有4位老师参与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涉及科研经费2400余万元。2015年开始,在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本专业老师努力开展校企产学研项目合作,横向科研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至20206月,总计获得校企合作横向课题20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在Optic Express, Physics Letters A, Chinese Physics B, Journal of Physics D等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77篇、核心论文40篇。本专业教师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研究经费约35万元,主编教材3

 本专业拥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综合实训室、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实验室21间,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除常规专业实验、实训实验室以外,还建有机器人设计与智能控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智能汽车大学生创新实训基地、太赫兹波谱与成像技术实验室以及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与实训平台,其中太赫兹波谱与成像技术实验室仪器设备国内领先。

 本专业注重教书育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四项,大力开展双创教育。近5年来,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荣获各类创业创业竞赛以及专业竞赛省级以上奖励6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63项;在五四红旗团支部、高校示范文明寝室、“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集体荣誉;同时,本专业学生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定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学校“举教师教育旗、走应用发展路、育创新创业才”的发展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以“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服务于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培养目标: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理论厚实、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能胜任电子产品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培养应达到的目标(毕业后5年左右)如下:

1)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及团结协作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的法律法规。熟悉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相关的职业要求与行业需求;

2具备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与电子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控制与利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熟练开展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或综合应用工作;

3)具有创新能力与终生学习的能力,能够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等因素的前提下独立或带领团队分析解决电子产品或者信息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4)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组织和领导能力,并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5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能力与编程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软硬件开发、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能进行跨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6)掌握一门外语,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领域内的外文文献资料。

7)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服务面向:立足光谷、服务湖北、面向全国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修业年限:4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学分要求:必须修满Ⅰ类学分165学分和Ⅱ类学分(课外实践学分)10学分,共计17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模块70学分(通识必修课60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教育模块44学分(学科基础课21.5学分,专业核心课22.5学分),个性发展模块29学分(专业方向课11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8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专业综合实践22学分。其中Ⅱ类学分可以冲抵I类学分中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实践学分。若学生获取Ⅱ类学分超出10个学分,多出的学分最多可冲抵通识选修课4学分,专业选修课4学分,综合实践6个学分。由学生个人提出冲抵学分书面申请及相关课外学分获取的支撑(证明)材料,由学院与教务处审核通过方可执行。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统计,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如表1所以,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要求。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培方案对标工程教育认证课程设置

序号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类别

通用标准要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通用标准对比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小计

1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

15%

28.5

0

17.27%

0

17.27%

符合

2

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

30%

52.5

10

31.82%

6.0%

37.8%

符合

3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20%

43

0

26.06%

0

26.06%

符合

4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15%

38

10

23.03%

6.0%

29.03%

符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如表3所示。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

类别

学期

课程模块          

总计

百分比

学时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必修课

356

372

150

166

22

22



1088

45.22%

51.45%

通识选修课



30

30

60

30



150

6.23%

专业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课

56

64

224






344

14.30%

29.26%

专业核心课



40

56

176

88



360

14.96%

个性发展模块

专业方向课




32

96

48



176

7.32%

19.29%

专业选修课




64

32


64


160

6.65%

 创新创业课


16

32

32

32

16



128

5.32%

专业综合实践


2W

2W

2W


2W

8W

12W

28W



小计

412

452

476

380

418

204

64


2406

100.00%

学分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必修课

20

21

7

10


2



60

36.36%

42.42%

通识选修课



2

2

4

2



10

6.06%

专业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课

3.5

4

14






21.5

13.03%

26.67%

专业核心课



2.5

3.5

11

5.5



22.5

13.64%

个性发展模块

专业方向课




2

6

3



11

6.67%

17.58%

专业选修课




4

2


4


10

6.06%

创新创业课


1

2

2

2

1



8

4.85%

专业综合实践


2

2

2


2

8

6

22

13.33%

13.33%

小计

23.5

28

29.5

25.5

25

15.5

12

6

165

100.00%

实践教学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课程类别

实践教学学分

占总学分百分比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必修课

10.5

10.5

6.36%

6.36%

专业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课

3

5.5

1.82%

3.33%

专业核心课

2.5

1.52%

个性发展模块

专业方向课

5.5

17.5

3.33%

10.61%

专业选修课

4

2.42%

创新创业课

8

4.85%

专业综合实践

22

22

13.33%

13.33%

实践教学总学分

55.5

33.64%




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课程

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总学时

课内学时分配

课外实践

考试类型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

教学学时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通识教育

通识必修课

83920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42


6


考查

1

20

83920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22


10


考查

2

20

83920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32


16


考试

3

20

8392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64

64


2W


考试

4

20

83920005

形势与政策

2

128

36


92


考查

1-6

20

83912001

体育Ⅰ

1

32



32


考查

1

12

83912002

体育Ⅱ

1

32



32


考查

2

12

83912003

体育Ⅲ

1

32



32


考查

3

12

83912004

体育Ⅳ

1

32



32


考查

4

12

83909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32

32




考查

2

09

83903001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2

32

32



32

考试

1

03

83902001

大学英语Ⅰ

3

48

48




考试

1

02

83902002

大学英语Ⅱ

3

48

48




考试

2

02

83902003

大学英语Ⅲ

3

48

48




考试

3

02

83901001

中国文化通览

2

32

32




考查

1

01

83901002

国文经典

2

32

32




考试

2

01

83901003

口语表达

1

16

16




考查

2

01

83904001

高等数学A1

5

80

80




考试

1

04

83904002

高等数学A2

6

96

96




考试

2

04

83904008

线性代数

3

48

48




考试

1

04

839040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48

48




考试

2

04

83907002

大学物理B

4

64

48

16



考试

2

07

83907000

新生导论

1

16

16




考查

1

07

专业教育


83070003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

3.5

56

40

16



考试

1

07

83070033

基础电子技术实验Ⅰ

0.5

8


8



考查

2

07

83070133

电路理论

3.5

56

56




考试

2

07

83070032

数字电子技术

3

48

48




考试

3

07

83070132

复变函数

2.5

40

40




考试

3

07

83070134

模拟电子技术

3.5

56

56




考试

3

07

83070135

信号与系统A

3.5

56

56




考试

3

07

83070205

基础电子技术实验Ⅱ

1.5

24


24



考查

3

07

专业教育

专业核心课

83070136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2.5

40

40




考试

3

07

83070137

数字信号处理

3

48

48




考试

4

07

83070141

通信与系统控制实验Ⅰ

0.5

8


8



考查

4

07

83070138

通信电子电路

3

48

48




考试

5

07

83070139

通信原理

3.5

56

56




考试

5

07

83070140

自动控制原理

3

48

48




考试

5

07

83070206

通信与系统控制实验Ⅱ

1.5

24


24



考查

5

07

83070142

计算机网络

3

48

40

8



考试

6

07

83070143

信息论与编码

2.5

40

40




考试

6

07

个性发展

专业方向课

83070144

嵌入式技术及应用

2

32



32


考查

4

07

83070145

C++程序设计与算法

3

48

32


16


考查

5

07

83070146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

48

40

8



考查

5

07

83070147

EDA技术及应用

3

48

16


32


考查

6

07

专业选修课

83070148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2

32

32




考查

4

07

83070149

电磁场与波

2

32

32




考查

4

07

83070150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2

32



32


考查

5

07

83070151

数字图象处理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0152

专业英语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0153

虚拟仪器技术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0154

物联网技术概论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0155

光电检测技术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0156

光纤通信基础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0157

射频技术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0158

现代通信系统

2

32

32




考查

7

07

创新创业课

837050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Ⅰ

1

16



16


考查

2

05

837050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Ⅱ

1

16



16


考查

6

05

8370500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

32



32


考查

4

05

83707003

电子技术创新工程实践

2

32



32


考查

3

07

83707004

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

2

32



32


考查

5

07

综合实践

专业综合实践

83070002

电子技术基础实训

1

1W



1W


考查

2

07

83070177

电子线路CAD实训

1

1W



1W


考查

2

07

83070179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2

2W



2W


考查

3

07

83070171

传感器与单片机课程设计

2

2W



2W


考查

4

07

83070162

Java应用实践

2

2W



2W


考查

6

07



83070161

Andriod应用实践

2

2W



2W


考查

7

07

83070164

专业实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6

6W



6W


考查

7

07

83079001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6

12W



12W


考查

8

07

(四)学生规模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连续招生16届,招生总人数1752人,现有在校本科生(含专升本)568人。具体如表4所示:

4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学生情况一览表

           年级

类别

16

17

18

19

小计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普通本科班)

82

56

45

39

22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中外合作班)

44

73

74

95

28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升本)

17

45



62

小计

143

174

119

134

570

(五)生源质量

近几年来,学院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普通本科专业在2019年招生第一志愿率高达170.69%,报到率96.25%,中外合作办学报到率也达90.65%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高于校内大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具体如表5所示:

5  2019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报到率

序号

专业名称

科类

2019年报到率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普通

96.25%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中外合作办学))

普通

90.65%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7人,由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重点大学的优秀人才组成。其中特聘院士1人,教授3人,副教授15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22人,具有国外访学经历和海归博士7人,是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团队协作精神、有激情、有创造力的青年教师队伍。本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分布图如图所示,学历结构分布图如图2所示。

1 本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分布图

2 本专业教师学历结构分布图

(二)教学工作

 本专业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狠抓师德师师风建设,将教学过程管理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将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育人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严格落实学校关于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制度,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职称晋升、派出进修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2)通过年终绩效分配导向作用,对教学效果、教学事故作出明确奖惩。

3)通过校院二级督导和学生信息员,定期收集师德师风反馈意见,并及时传达到教师个人,以问题为导向,责令整改。

4为展示教学一线优秀教师风采,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每学期开展“我最喜爱的任课老师”评选活动。

(三)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

 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活动。2019-2020学年,在纵向科学研究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3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校企合作横向课题合同金达到500余万元,获得校级教研课题立项2项。

(四)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2019-2020学年,本专业教师罗春娅、肖正安、龙芸等3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黄靓老师晋升为实验师。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访学活动。2019-2020学年,经个人申请、学校推荐、专家评审,本专业刘姜涛、刘婷婷2位老师获批国家公派出国留学。

(五)专业生师比

    本专业专职教师人数27人,在校学生人数570人,生师比为21:1。整体生师比距离教育部标准有一定的差距。

(六)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均承担一定的专业教学任务,至少主讲2门专业课程,本专业主讲教师中有3名教授,15名副教授,2名高级实验师,21名博士,主讲教师最低学历为硕士研究生、最低职称为讲师。

(七)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院积极发挥教授专家在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教研项目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引领指导作用,本专业积极响应学校与学院的号召,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比例为100%

(八)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本专业有专业实验室21间,总计1599平方米,资产总值1162.398万元,具体如表6所示。同时,持续开展校企产学研横向合作,在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合作的同时,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2019-2020学年新建实习基地如表7所示。


6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编号

实验室面积m2

配置价格(万元)

备注

1

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S2101S2107

234

24.26


2

电子技术基础实训室

S2203S2204

156

5


3

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室

S2303

78

26.711


4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

S2304

78

33.921


5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

S2305

78

23.211


6

电子测量实验室

S2307

78

32.691


7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室

S2311

78

21.056


8

电子综合实验室

S2312

78

33.972


9

通信原理实验室

S2406

78

14.621


10

物联网实验室

S2409

78

7.251


11

光电技术实验室

S2410S2411S2412

156

41.155


12

应用电子技术

S2416S2417

78

34.162


13

机电仿真实验室

S4203

117

24.929


14

信号处理与仿真技术实验室

S2312

117

19.458


15

太赫兹与波普成像技术实验室

S2211S2212

117

820


总计



1162.398



7  2019-20120学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建实习基地一览表

序号

基地名称

地址

面向专业

建立时间

备注

1

武汉华清远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自动化等

2019

协同育人师资培训

2

武汉飞令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

2019

就业实习基地

3

湖北捷科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红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

2019

产学研合作

4

武汉中原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

2019

产学研合作


(九)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本专业的教学实施基本满足需要,其中研究室、实验室、教室、会议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全部对师生开放。现有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实训室,电子信息类、光电子类专业实验室、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类开放实验室21间,面积1599平方米。

(十)图书资料与阅览室应用情况

 学院资料室图书近2000册,重点搜集高水平专业学术期刊、图书资料、标准规范等最新专业资料,为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供资料。




四、专业教学

(一)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在2017版新修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包含政治、身心、文化素养课程17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4门,数理知识基础课程6门,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35门(含专业选修课11门),以及毕业生设计与毕业实习。课外实践Ⅱ类学分10个学分以及详细的Ⅱ类学分认证体系。 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本专业经过2012年的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湖北省“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建设,分别于2014年、2017年两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改掉老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将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33.64%。同时开创性提出II学分制度,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训练与竞赛、双创活动实践与竞赛、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与竞赛纳入II类学分评定体系。极大程度激发了本专业学生动手实践开展科创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总体来说,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课内实验与实训,课外科技创新实践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全方位,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教学改革

 ①持续开展学分制改革,增列课外实践Ⅱ类学分

 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本准率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列课外实践II类学分,并获得学校认可并得以在全校推广。在2018-2019学年,本专业教师持续尝试与企业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并将学生在企业的训练与培训纳入学分认证体系,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激发了学生深入企业学习锻炼的热情。

 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大胆开展课程体系改革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包含政治、身心、文化素养课程17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4门,数理知识基础课程6门,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35门(含专业选修课11门),以及毕业生设计与毕业实习。课外实践Ⅱ类学分10个学分以及详细的Ⅱ类学分认证体系。 建立了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③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学习与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为抓手,以各类专业竞赛与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如图3












    图3 “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9-2020学年,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主编教材1部,如表8所示。

8  2019-2020学年本专业教师自编教材一览表

编号

教材名称

主编

1

基础电子技术实验教程

黄靓、罗海峰、龙芸、王娅

(四)新创业教育

 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本思想,我们不断尝试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提出并建立课外实践II类学分制度,围绕“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在课内第一课堂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工程实践课程,同时增设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第二课堂,并建立II类学分认证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

(五)毕业论文

学院对2020届各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撰写、指导、答辩、成绩评定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论文开题、指导过程、论文查重和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本专业在响应学校、学院的毕业论文总体要求的同时,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与市场对本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实际需求,提出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的具体措施。同时增加了开题答辩等中间环节,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届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答辩工作均在线进行,老师们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对16级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并通过腾讯会议顺利完成了答辩工作,各答辩小组和毕业生根据开题和答辩情况如实在知网系统中完成了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资料的完善。



五、质量保障措施

1)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本专业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坚持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把人才培养作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全面坚持并落实领导干部听课、教师相互听课、教学督导听课以及学生评课制度,并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与学生座谈会,随时掌握教学动态。

2)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院着力于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厘清教学质量监控职责,逐渐形成了“三级五维”质量保体系。从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机制来看,实施校、院、系三级管理;从教学质量保障队伍来看,逐步形成由学院领导、教学督导、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班导师和班主任、学生信息员等构成的五级教学反馈和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学院2018年出台的学院二级督导管理办法,学院赋予了二级督导组对教师评教和青年教师导师推荐的决定权,教学督导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19-2020学年度,学院3位教学督导共进行线上线下听课看课100余节次,基本实现全覆盖。

3分析本科教学基本状态

专业积极配合学院领导干部和督导随堂听课看课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就教风学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等方面收集教师和学生意见和建议。依托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由学生和实习就业单位分别填写实习就业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和单位对专业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反馈意见。

4)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

随着学校师范专业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工作的全面展开,以学校“办学思想大讨论”为契机,学院积极开展各项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学院班子带头学习专业认证内涵和标准,组织不同层面的报告会和研讨会,积极推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深入人心。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六、教学效果

(一)学风状况

2019-2020学年间,本专业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双导师指导。为每个学生班级配设专业班主任,使本专业学生学习风气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学习效果明显改观。

(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理论厚实、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能胜任电子产品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019-2020学年,本专业学生在考研究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良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除了社会实践活动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竞赛、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与专业竞赛均改在2020年下半年举行。

 在2019-2020学年,本专业学生创新、想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如表12所示,考取研究生情况如表13所示。


12 学生创新、想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一览表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负责人姓名

项目负责人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级别

1

2019140990020

空间磁场描绘仪

创新训练项目

周干东

1750770032

王筠

教授

国家级

2

S201914099031

光学电子围栏监测报警系统

创新训练项目

王真广

1650730040

王怀兴,刘勇,肖鹏程,罗春娅,李丹

副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副教授,副教授

省级

3

S201914099036

Angel Makeup Room

创新训练项目

成志豪

1750770035

吉紫娟

讲师

省级

4

S201914099037

行李自助寄送储物柜

创新训练项目

刘星

1750770014

吉紫娟

讲师

省级

5

S201914099038

户外智能保温杯

创新训练项目

卢恒

1750770022

冯国强

讲师

省级

13  2020届毕业生考研录取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专业

录取学校

录取专业

1

邓昌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广东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

2

黄鑫源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川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3

胡子延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上海电力大学

电力信息技术

4

高英南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武汉科技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5

刘锐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中南民族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6

孙佳华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武汉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

7

胡韵雪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安徽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8

王倩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武汉工程大学

光学工程

9

蔡倩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湖北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10

习文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苏州大学

电子信息

11

李灿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南宁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生物

12

刘乐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南昌大学

电子与通信工程

13

张盛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武汉科技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14

陈鑫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湖北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15

孙国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广西师范大学

电子与通信工程

16

彭衍华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广东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

17

薛明志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武汉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

18

吴锦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湖北大学

电子信息

19

梅梓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光学工程

20

王少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湖北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21

刘美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武汉轻工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22

郭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湖北大学

电子信息

23

欧阳瑞玲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长江大学

电子信息

24

刘海明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海南大学

电子与通信工程

25

李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中南民族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26

喻家欣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湖北大学

材料与化工

27

张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


28

程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


29

程钊雅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班)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三)就业与社会评价

近几年来,本专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并坚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20多家省内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就业基地。2020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国际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6.13%88.37%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七、专业特色

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本专教学与人才培养初步形成“应用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三大特色。概括起来,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工作:

1)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a)人才培养方案经1417版修改,实践学分达到33.64%;通过人才引进和教师转型培养,从事实践教学教师达14人。

b)先后与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合康变频技术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武汉科技工业园)等20余家光谷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指导、就业等方面合作关系,近三年学生在光谷企业实习就业人数逐渐达到40%以上。

c)与蓝鸥科技、湾流科技股份、粤嵌科技等企业共建“众创空间”、“湖北省VR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D打印”等4个校内实践基地,接纳专业学生参观实习1500余人次。

d)加强校企”双进双聘“,聘用企业导师60余人,5名博士被聘为“企业副总”,师生团队完成校企横向科研课题20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2)完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a)人才培养方案增列课外实践活动II10个学分,针对性建设“智能汽车”、“机器人”等开放实验室3间,安排专任教师4人负责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训练,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率达100%。(b2013年聘任姚建铨院士为特聘教授,成立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20158月,经湖北省科协批准,成立“太赫兹技术与光电子学”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学校“光谷论坛”,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30余人次开展专业讲座、课题指导,使师生紧跟专业技术发展,开拓科技视野。

c)近四年,学生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31项;获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

d)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批国家级5项,省级18项。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平台,培育校内大学生“孵化器”企业6家。

(3)推进国际交流,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a)先后选送14名专业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等访问交流,选送20名学生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等进行带薪实习、游学和深造。

b2013年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历教育项目。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还处在宣传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还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之间的支撑关系还需一部梳理。

2师资队伍建设遭遇困境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等问题。目前本专业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不含兼职)比约为21:1,远高于18:1。近几年本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专业教师的招聘确实存在不小的困难,在编专任教师相对于办学规模而言明显不足。同时,本专业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端教学科研团队,教师科研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专门的实验教学队伍,学院的实验教师学历层次偏低、职称总体水平不高,无法适应专业性强的实验教学。

3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性强,需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符合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发展要求。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一些实验课,但实践设备投入力度不够,无法创造优质的实验学习条件给予学生充足的体会。实验课程知识让学生按照实验教材知道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通过记录相关的数据,填写实验报告来完成,这样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抑制了学生的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另外,实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工作不到位的情况,都对专业学科的实验及实践能力培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强化专业认证理念

强化学习专业认证内涵和标准,从系主任、专业负责人逐步扩展到专业全体所有教职工,积极推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引企入校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用人部门实际需求无缝对接。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目标,分阶段编制好专任教师的引进计划,实现教师总数上逐年的合理递增,关注新进专业教师的引进和成长,做好青年教师“传、帮、带”工作,实施“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教师培训,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长效机制;争取学院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培养和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楚天学者”等学术领军人才,促进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实验教学队伍,构建完善的岗位职责、聘任制度和工作量计算办法;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学系深造;加强校企“双进双聘”,持续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持续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选聘企业导师开展实践、实训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全员育人总要求,树立优秀教师榜样,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增加投入、组织培训与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教师教学改革实践的支持力度。

3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多为学生创造一些校外实践机会,加大实验设备投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实验学习条件。同时,可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倡导和完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让学生能都在学习期间,可以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基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真正的实践生产中。学校在鼓励开展这项活动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性,制定一套学生校外实践安全体系,让学生在提升自身知识应用能力、与社会提前接轨的同时,确保学生安全。


2019-2020学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引言

 应用物理学本科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是必发7790电子集团的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物理学本科是在2008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到20169月共招收了九届学生,于2016年底停办此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是于20179月开始招生,到20206月底应用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在校生共144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共11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位,博士8位。

 必发7790电子集团(以下简称物机学院)秉承“专业龙头、学科支撑、人才兴院、科研强院”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水平。学院设置有物理与天文系、光学与电子信息系、材料物理系、汽车与机电工程系等4个系,1个实验中心和3个研究所;中国著名激光专家姚建铨院士领衔的“湖北省太赫兹技术与光电子学”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天体物理学术活动中心设在本院。

 物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特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彩虹学者1人,教授8人,副教授27人,高级实验师5人,有国外访学经历和海归博士22人。牛顿国际学者、楚天学者范锡龙博士作为学术骨干参与了LIGO轰动全球的2015年引力波发现,为世界科技的重大突破做出了贡献。学院天体物理团队的研究水平和实力,在全省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

 近5年来,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5项,学院教师获批专利40余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150余篇。

 物机学院开设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汽车服务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1个专科专业。物理学是学校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师范类专业;机电技术教育为全国“毕业五年平均月薪全国100强”的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获批湖北省教育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教育部和财政部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学校第一个国际合作办学本科专业,与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采用“2+2”模式联合培养人才。拥有实验室48间,面积达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建有物理类、光电类、材料类、电子类、机电类、汽车类等实验实训室,以及“机电”、“机器人”、“互联网+”、“VR工程技术”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太赫兹波谱与成像技术实验室仪器设备国内领先。

 物机学院注重教书育人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近4年荣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52项,省级奖项120项;近3年在五四红旗团支部、高校示范文明寝室、“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获得省级集体荣誉9项、国家级集体荣誉2项,实用型发明专利10余项。在挑战杯、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物理教学技能等全国决赛中屡次摘金夺银。学院坚持走实习就业一体化道路,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恒远集团、新进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近四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院近3年先后输送上百名优秀毕业生赴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湖北、面向全国,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培育国际教育特色,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及定位

办学定位:服务湖北、面向全国、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研究生教育。

(二)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培养目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光谷、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具有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夯实光电工程基础,面向地方产业需求,能在光电检测和激光技术领域内从事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按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具体体现为:

 目标要求1:系统地掌握光电信息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光电检测和光电图像处理(A方向)、激光技术及应用(B方向)等专业知识;

 目标要求2: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目标要求3:具有成为本领域高素质专门人才并能驾驭和应对未来的潜质,包括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

 目标要求4:了解国家确定的产业升级目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具有较强的从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内的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又熟练掌握光电技术、光学工程、信号处理、计算机应用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和各种实验测试技能,了解有关光学工程、光纤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光电系统与信息处理、光纤通信与传感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及生产管理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毕业要求

 (1) 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光电类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的工程问题。

 (2)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 能够设计针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光电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光学、电学和机械的设计方案,开发与使用各种激光加工,光学成像以及光电温度等系统的相关设备和仪器,包括激光器、光谱仪、光功率计,光束质量分析仪等,选择与使用各种仿真软件,如matlab, zemax等,包括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本科专业设置

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是从20089开始招生,到2016年年底共招生九届,总计招生285名学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从20179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到2019-2020学年共招收201720182019级三个班级共计122名在校生

 (四)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2019-2020学年,应用物理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包括2016级应用物理学本科一个班级。

2019-2020学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2,具体见表2

表 1应用物理学专业历年招生情况一览表

班级(级)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学生人数(人)

41

32

26

32

41

31

24

33

22


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历年招生情况一览表

班级

2017

2018

2019

学生人数

47

35

40

(五)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普通本科专业生源质量情况良好,2017年招生第一志愿率均超过100%,报到率100%,招生录取分数线均高于校内大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其它专业报到率也都保持在90%以上。具体见表345

表 2  各年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一志愿率

年级

2018年一志愿率

2019年一志愿率

比率

30%

100%


表 3  各年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人数表

 年级

录取人数

总人数

2018

40

40

2019

40

40


表 4各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报到率

序号

年级

报到率

1

2018

90%

2

2019

96.25%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思政情况

本专业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学院领导班子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员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师风修养,组织学习贯彻《规范》,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发挥表率作用。

加大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采取学习会、座谈会、读书会、论坛、微信、QQ群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 逐步逐步建立完善师德师风培养机制、师德师风激励和约束机制、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和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二)人才引进及队伍建设

 学院继续在2019年开展新进教师“首聘制”,“非升即走”人才引进的试点工作,聘期完不成考核任务的不予续聘,为学院可持续发展保留人力资源空间。

(三)师资培养培训

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访学活动2019-2020学年,由于世界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目前暂时没有开展职称评定工作。

 目前,我院共有15名兼职硕导。

 (四)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8人,外聘院士1长江学者1人。师资队伍中45岁以下高级职称教师5人。

(五)生师比

截止目前,应用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师比平均值12.65:1。具体各专业生师比如表6所示

表 5 各专业生师比一览表

 部门/专业

教师人数

学生人数

生师比

应用物理学

5

59

11.8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6

122

11.11

合计

11

144

13.11

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8人,外聘院士1长江学者1人。师资队伍中45岁以下高级职称教师5人。

 表7 主讲教师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历/学位

主讲课程

1

王筠

教授

理学硕士

电磁场与电磁波、电磁场与应用、信息光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2

童爱红

教授

博士研究生

工程光学II、物理光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

3

刘丹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数字电子技术、大学物理、固体物理

4

刘勇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固体物理、matlab数值计算

5

肖龙胜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理论、电路基础

6

冯国强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模拟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基础、光电检测技术、

7

郑秋莎

讲师

博士研究生

激光原理与技术、激光原理、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8

王茁

讲师

博士研究生

数学物理方程、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9

艾敏

讲师

博士研究生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光学系统设计ⅠⅠ

10

吉紫娟

讲师

硕士研究生

应用光学、工程光学I、光纤通信、计算机辅助光学系统设计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11

李志浩

讲师

硕士研究生

光纤光学、光纤通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七)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积极发挥教授专家在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教研项目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引领指导作用。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比例为100%。同时,具有一支由行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担任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学科竞赛指导、技术专题讲座等工作。

(八)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坚持教学优先投入,教学经费稳步增长。教学经费占学院运行经费的比例由89.7%升至90.4%


(九)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我院的教学实施基本满足需要,其中研究室、实验室、教室、会议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全部对师生开放。学院现有物理类、材料类、光电子类、机电类实验实训室48间,面积近4000平方米。

(十)设备及其应用情况

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过5000/生。教学设备中,专业实验设备超过50%,新增实验设备每年均超过10%太赫兹波谱与成像技术实验室仪器设备国内领先,材料物理在中央支持地方发展项目280万经费支持,建成三个专业实验室、一个实训实验室,对学校本科学生全面开放

(十一)图书及其应用情况

 学院资料室,重点搜集高水平专业学术期刊、图书资料、标准规范等最新专业资料,为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供资料,成为学校图书馆的补充。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按照《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建设主要任务,确定专业定位,明晰发展目标。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做好顶层设计。多次召开专业教学计划制(修)订研讨会,征求相关院校、行业专家和老师的意见,妥善处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2计算机学院产教融合研讨会暨校企合作推进会

二)人才培养方案

 以内涵建设为依托,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明确人才方案修订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一致。与时俱进,定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了2017年版修订版2020年版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方案执行落实,尊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重视培养方案执行的监督和反馈。学院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计划执行情况为督查重点,通过教学运行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日常教学检查、专项检查、学生座谈与问卷调研等方式监督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人才培养进一步向应用型人的转变,更加注重结合区域经济特色。

 (3)由于武汉新冠肺炎疫情,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的教学实施网上授课,本专业全体教师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学校号召,于20203月开始分别在超星学习通、爱课程、课堂派、腾讯会议、钉钉、班级QQ群及中国大学MOOC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具体建课等情况见表8

 表8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疫情防控期间课程线上教学与监控情况统计表

专业

线上教学基本情况

线上教学基本条件情况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开课课程总门数

总课堂门次

在线教师总人数

学生总人次数

线上开课率

线上学生听课率

学生教材持有率   (包括电子版、教师提供的其他形式)

学生网络保障率  (网络保障、电脑或手机保障)

12

178

12

7778

100%

95%

100%

95%





(三)课程建设

1.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系统设计分类推进,落实课程建设规划。明确课程建设任务,按照《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成立专业基础课课程团队。注重课程重组和整合,适度压缩学分总量,调整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提升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2.推动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

重视优质课程建设,优先建设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特色课,鼓励建设精品课、在线开放课。2019-2020学年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其中本专业申请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课4项,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课程“电磁场与波”获批2019年度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9毕博建设课程一览表

序号

学院

教师姓名

申请建设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属性

1

物机学院

吉紫娟

工程光学I

83070210

专业核心

2

物机学院

王筠

电磁场与电磁波

83070212

专业核心

3

物机学院

郑秋莎

激光原理

83070212

专业核心

4

物机学院

肖龙胜

电路理论

83070133

学科基础


(四)教材建设

 参照学校《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选用坚持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优先选用学校批准立项建设的教材,优先选用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内外优秀教材。

(五)教学改革

1.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课程体系也随之更加科学,满足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实践环节,总结竞赛经验,实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在2019-2020年,本专业有2门课程通过了学校关于对依托毕博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课程的评审,见表10 ,“电磁场与波”课程经学院推荐及学校组织专家评审,达到在线课程建设标准,认定为2019年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名单见表11. 




10关于对依托毕博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课程结果的通报

序号

学院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教师姓名

1

物机学院

83070149

电磁场与波

王筠

2

物机学院

82072019

激光原理与技术

郑秋莎

112019年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名单

序号

学院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教师姓名

1

物机学院

83070149

电磁场与波

王筠


2.完善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宽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营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和主动探究的育人环境,形成诚实守信、主动学习、勇于创新、努力进取的良好学风。

3.建立多元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分类培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按照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分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改革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的整合,提供网络化、数字化课程教学服务。目前物机学院已有12门课程引入移动教学软件。

(六)实践教学

1.系统规划分类设计,健全实践教学体系。(1)按照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设置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2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强调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延长毕业论文的写作进程,支持毕业论文一手材料的收集和实证研究,实现实践课程为学习助力。近三年,投入近9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与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本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近3年来也做了较大改变,实践、实训类课程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每年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各类专业竞赛,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让学生深入教学、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基础实验室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平台搭建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行业企业联合协作建设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实习基地40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表 62应用物理学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基地一览表

序号

基地名称

地址

面向专业

建立时间

1

统将(惠阳)电子有限公司

广东省惠州市

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07

2

竞华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07

3

湖北众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1

4

新至升塑胶模具(深圳)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应用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1

5

绿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应用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1

6

福捷(武汉)电子配件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1

7

湖北彩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2

8

武汉龙城宏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2

9

武汉倍普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2

10

武汉三阳宏光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4

11

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4

12

武汉巨合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2015

13

武汉合康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15

14

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材料物理、机电

2016

15

蓝鸥科技武汉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16

16

八千代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16

17

武汉湾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17

18

武汉驿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机电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

2018


4.重视实验队伍建设。截止2019-2020学年,我院有实验教师5人,其中硕士学位教师3人,高级职称教师3人。在新的招聘计划中也将实验教室和双师型教师列为优先招聘。

5.严格论文选题管理,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结合我院本科生导师制,支持学生提前参与课题研究。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对论文选题、撰写、指导、答辩、成绩评定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结合专业特点与要求,规范论文开题、中期检查、指导过程、论文查重和论文答辩等环节,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6.社会实践类型多样,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类别多样。我院学生参加包括教育调查、专业调查、社会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科技推广、创业体验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14-16名在校学生参加了2019-2020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七)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依托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项目扶持支持学生的科研活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果专题展。本年度学生参加全国比赛获奖具体情况见13.

表 7 2019年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竞赛获奖一览表

序号

学年度

竞赛名称

竞赛级别

获奖等级

授予单位

获奖者姓名及学号

获奖者专业

获奖时间

指导教师

1

2019

2019年第九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

国家级C

全国一等奖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组委会            

 卢恒1750770022


 赵广1850770031


林丽龙185072200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19.10

万振武、罗海峰、黄靓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外合办)


2

2019

2019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智能养老比赛)

国家级B

全国二等奖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组委会           

 陈昊翔1850770029

 鄢紫琪1850722055

陈昱165072203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外合办)

2019.10

罗海峰、王筠

3

2019

2019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无人驾驶智能车竞速赛)

国家级B

全国二等奖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组委会            

 卢恒1750770022

 吉峻平

1750770044

邵遥175076000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汽车服务与工程

2019.10

万振武、肖旸

4

2019

2019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深度学习智能竞速车赛)

国家级B

全国二等奖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组委会            

 卢恒1750770022

 吉峻平1750770044

邵遥175076000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汽车服务与工程

2019.10

万振武、肖旸

5

2019

2019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智能养老比赛)

国家级B

全国三等奖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组委会             

 刘崇兴1850770001

 石超1850720016

万宁浩1750760013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汽车服务与工程                                                     

2019.10

王怀兴、黄靓



 五、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体系和审核评估体系,围绕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  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教学运行过程管理。

  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有2017修订版,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与结构、毕业设计、考试考核、毕业标准等进行了修订,提出人才培养标准,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制定了本专业2020版人才培养新方案

  1.  切实保证课程和教材质量,明确精品课程、教材立项、教材选用的建设目标。

 (3)根据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考试考核、毕业设计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标准完善,严格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明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准备、实验组织等方面的要求,严格教学质量标准。严格考试考核质量标准,从考试方式、命题原则、试卷保管、试卷批阅、成绩登录、试卷查阅、试卷存档等方面规范考试、考核与成绩管理。严格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从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指导、论文查重、成绩评定等明确质量要求。

(二)健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定期对专业教学开展督导。由教授、教学督导、院长、副院长、专业负责人等为成员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指导、教学质量检查监控等工作。每学期末采取学生网上评教、督导评教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把评教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绩效考核中。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厘清教学质量监控职责。“三级三维”质量保障模式。“三级”:从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机制来看,实施校、院、系三级管理。 “三维”:从教学质量保障队伍来看,主要由授课教师、学生信息员和班主任等管理人员构成,多元队伍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对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等进行监控。

(三)分析本科教学基本状态

1.质量监控注重常态化、过程化和系统化,包括检查、听课、督导、评教、评学等,达到经常、全面、深入的质量监控效果。(1)教学检查包括开学初教学检查、第一周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开学初教学检查以常规教学检查为主,包括教学工作安排、教师任课到岗情况、学生到校情况等,第一周教学检查主要内容为教学秩序、教师教学、学生出勤状态等。期中教学检查主要内容为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期末教学检查以考试检查为主,包括期末命题、考务安排、考试巡查等。(2)学院党政领导、教师均按要求完成听课任务。各系之间相互组织集体听课。(3)学生评教采用网上评教形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教结果主要用于课堂教学改进与提升,教师年度考核等。

2.学院成立实习指导小组及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对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进行全面指导与监管。在毕业实习方面,着力抓好实习点的选定、指导教师的筛选等核心环节。毕业论文方面,着力抓好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关键环节。开题率、答辩率均达到100%

3.提高教学过程监控效果,达成全程质量监控目标。常态化管理与检查提高了教师的认知度,增强了质量监控的意识。


 六、学生学习效果

2020届考研录取学生5人,上线率40.9%,录取率是22.73%。具体如下表:


14  2020届应用物理学毕业生考研录取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专业

录取学校

录取专业

1

胡智伟

应用物理学

武汉工程大学

光学工程

2

范里

应用物理学

中国地质大学

物理学

3

杨鹏

应用物理学

浙江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

4

李喜梅

应用物理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凝聚态物理

5

黄财财

应用物理学

南京理工大学

光学工程


2020应用物理学本科班共22人,其中20人获得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90.9%

 七、特色发展

(一)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1)紧密联合光电行业企业开展“教育部-蓝鸥科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为保证产学合作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蓝鸥科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必发7790电子集团成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蓝鸥科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组。成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

 (2)发挥科教并重的优势,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材料物理专业围绕纳米材料及陶瓷材料两个应用领域组建研发团队,并取得初步的科研成效。有4位教师获聘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与长江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2名,也正在积极筹建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同时正在积极筹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基地,湖北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与光驰科技合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与武汉大学联合),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与华美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加大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工作。汽车服务工程构建学生工作岗位群,为汽车检测、鉴定和评估专业技术人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新人入职培训内容纳入教学内容,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将部分实训课程放到企业中去,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条件与技术力量。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做到课内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院一直致力于专业技能竞赛。每年学院举办的“春芽杯”物理教师技能比赛,每年参加湖北省师范院校大学联盟、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师技能展示既物理自制教具展示竞赛、两年一届的物理实验创新创业竞赛等等。技能竞赛有助于构建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学院开放实验室,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常规化训练,每年从迎新开始,在新生入学时就广泛开展实验室科创成果展示与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吸纳新人。本学年的数据表格已在前文中给出。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中心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课程的逻辑顺序还需进一步理顺,开课顺序适当调整可能会使人培方案配置更优化。教师对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关注不够,部分教师脱离行业和企业,未能领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义。没有看到明确的解决对策和方法。办学国际化在课程设置和相关实践训练上并没有特别充分的体现。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深度结合物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
2.
教师队伍

 教学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科研成果相比,都差距很大,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反哺教学力度不够。作为应用型理工科学院,实践教学教师太少,“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难以有效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难以顺利完成。有的博士教师连续出现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却未经任何整改,继续在讲台上上课。新专业多,师资和教学设备跟不上。部分专业生师比过高,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而部分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不饱满。专任教师队伍中,不少讲师年龄偏大,教师发展后劲欠缺,职业倦怠等问题会相继出现。

3.教学资源

 各专业经费的投入不均衡,如机电技术教育教学经费每年为5万元,材料物理专业的经费为280万元。用于教学的实验设备更新、维护问题较大。部分实验室设备损坏或老旧的情况较严重,影响到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运转经费用于教学的实验设备更新、维护问题较大。实训室的环境卫生状况需进一步改善。表现为环境较差,比较脏乱,实验设备破旧,实验器材的堆放随意、杂乱、无序,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用途没有上墙。实验室应有相应的介绍展板,介绍该实验室功能,能为学生实践开展哪些实验项目和课程;部分实验室和实训室未悬挂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一些大型仪器应有相应的仪器操作流程说明;部分大型仪器和设备受场地水电等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很好的统筹规划,按类进行放置。加强对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监控,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课程建设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教学平台、移动教学工具的使用尚不广泛。可进一步加大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力度,结合学科实力、科研前沿和社会需求,积极建设与培育优质课程资源。

4.培养过程

教学改革规划落实尚不到位教师们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国际化的支撑度不够国际交流生少,交换生数量少,招收外国留学生还是空白,与同类学校国际办学特色相比,优势还不明显。合作办学方面,国际班学生每学期都请外教上课,部分学生反映效果很好,但也有学生反映全英语教学听不懂,教学遭遇了“双语”(两套教材、两套PPT等)的尴尬。

对一些课程教学材料的检查发现还是存在方案、计划、大纲三者不一致的现象。应该加强课堂教学方法分析,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找到适应学生学习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精彩,但很少见到学生做笔记,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做笔记。学院虽然在学生发展上下了功夫,但是还是存在一个专业至少有1位学生毕业拿不到学位证的情况,学风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产学研融合发展不够。课内实验较少。部分实验独立设课,每学期开展为期1~2周的专业实训。但独立实验或专业实训存在与理论课结合不紧密的现象。课内实验的缺乏,使得学生在理论课中学到的某些知识难以立即得到实验验证。同时实验室内外环境卫生打扫,实验设备洁净等还需不断提高水准

5.学生发展

 学院几个专业之间发展不够均衡,面临生源质量的困难,第一志愿填报率很低,转专业的学生多,专业思想不稳定。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学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考研率和质量,但相比之下,考研、考编之外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指导和关注。

 学院对学生竞赛投入较多,但是受益学生较少,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放假期间,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风还需引导,辅导员略显缺乏,国际班辅导员由学院行政人员兼任,负担较重,随着国际班招生人数增加,该问题亟待解决。

 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匹配的现象较多。创新创业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6.质量保障

 学院一级质量保障职能发挥不充分,质量保障未能在教学检查、听课评课、督导评价等质量监管不到位。教研活动偏少。对有的教师严重的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整改,对这样的教学效果差的教师有足够的约束力,并形成长效机制。学院对麦可思公司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应密切关注,并有效利用。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学院凝练办学特点,做好培养方案

 学院开展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大讨论,进一步结合专业建设凝练办学特点。各专业负责人对照各专业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各自特点,将办学目标描述更具体。国际班相关负责人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理解程度和国际学院的要求制定更贴合二师的培养计划,同外语学院和其它相关学院共同探索双语授专业课的方案,提高培养质量。相关的专业负责人抓紧时间,迅速组织专业教师和邀请校外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进行讨论。如有特殊情况,一定要说明缘由。学院通过激励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动力,组织工科教师参与到具体行业的实际生产中,与企业行业共同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国际化的体现确实需要在课程和相关实践中体现,学院后续计划邀请校外出国机构的专家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提高学生对出国的了解,帮助学生制定出国和学习计划。

2.灵活引进教师,盘活院内存量

 实践型教师的培养要深挖院内存量,出台各种机制鼓励老师参与到竞赛中;扩大竞赛的教师队伍,鼓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一批年轻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各专业教师发展的不均衡需要在发展中调整教师结构,引进专业更相关教师。

 提高教改的宣传力度。在学院内形成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风气,鼓励科研强的教师也参与到教改中。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积极申报双师型教师。扩大竞赛的教师队伍,鼓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一批年轻教师参与竞赛指导。

 连续教学效果在最后的老师将会被安排跟随学习,等上课通过专家组后再上讲台。根据教师分类分流教师上课课时,引导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度达到要求。关心、帮助、激励教师发展自身能力。摸清目前年龄偏大讲师的具体原因,形成工作思路。

3.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通过校领导实地走访实验室,物机学院已经形成了一份相关工作汇报给校领导。同时要求各专业负责人摸清家底,盘点设备,形成建设方案。

 组织教师和学生培训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整洁实验室,同时将学生的实验成绩与课后的实验台的整洁程度挂钩。由实验中心出台相关具体的规章制度。悬挂在醒目的地方。建设合理的监控制度,并形成能追溯的监控记录。

 相关专业负责人组织教师和专家要广泛调研其它院校的人培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人培方案。加大宣传,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做报告,分享相关教学工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加大优质课程资源,打造每个专业都至少有一门优质课程冲击省部级荣誉。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打通信息高速公路。

4.注重培养过程

 国际班的负责人重视学生接受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广泛调研,探索一套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培养计划。请教育学专家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的讲座,提供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学习机会。学工各部门通力合作,不断积累经验,在学风、考风的塑造上每年要看到进步。从制度和风气上要坚决杜绝教师教学消极怠工的恶劣情况。今年横向项目相比去年已经有了很大突破,学院会进一步在产学研融合上下功夫

5.学生发展

 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加大专业宣传,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标杆吸引学生报考。教学与学工通力合作,要形成长期的学风建设方案,

6.切实发挥学院质量监控作用

 切实发挥学院质量监督作用,从荣誉评定等方面激励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深挖数据内涵,从数据反思平时工作的不足。


2019-2020学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质量报告


一、引言

 机械电子设备是各类工业企业的基础,从机械、建筑、汽车、交通、化工到轻纺、食品工业等,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机电设备,也就无一例外地需要大量机械电子工程类技术人才。我国机电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市场上缺口很大。随着制造业转型步伐的加快,工业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立足于培养服务行业和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于2017年获批,并于2018年正式招生,2019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一起实施按大类招生,尚未开展专业教育,目前在校生有两届,还没有毕业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并非一个全新专业,它由机电技术教育专业更名并重新申报而来,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于2008年申报成功,至2017年已经成功招生并培养了9届本科生。

二、本科(专业)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及(专业)定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学类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培养适应区域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应用能力,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电气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能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工艺与编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与维修维护、企业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本科专业设置

 修业年限:4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学分要求:必须修满Ⅰ类学分165学分和Ⅱ类学分(课外实践学分)10学分,共计175学分方可毕业。





 表1 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

类别

直接连接符 1

学期课程教学周数

总计

百分比

课程平台

14

16

16

16

16

16

5

4


学时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必修课

288

256

128

96


128



896

38%

44%

通识选修课



30


30

30

60


150

6.3%

 专业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课

104

144

48


48




344

14.5%

14.5%

专业核心课



136

272

208




616

26%

26%

个性发展平台

专业方向课





40

128



168

7%

15.5%

专业选修课




40

64

32



136

5.7%

创新创业课





32

32



64

2.7%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2W

2W

3W

2W

3W

6W


304

11%

14.5%

毕业设计/论文








6W

96

3.5%

小计

392

400

342

408

422

350

60

6W

2374

100%

学分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必修课

17

15

7

7


2



48

29.1%

35%

通识选修课



2


2

2

4


10

6.1%

 专业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课

6.5

9

3


3




18

11%

11%

专业核心课



8.5

17

13




39.5

24%

24%

个性发展平台

专业方向课





2.5

8



10.5

6.4%

15%

专业选修课




2.5

4

2



10

6.1%

创新创业课





2

2



4

2.4%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2

2

3

2

3

6


18

12%

15.6%

毕业设计/论文








6

6

3.6%

小计

23.5

26

22.5

29.5

28.5

19

10

6

165

100%

实践教学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课程类别

实践教学学分

占总学分百分比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必修课

10

10

6.1%

30.3%

通识选修课

0

0

0%

 专业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课

1.25

13.875

8.41%

专业核心课

4.75

个性发展平台

专业方向课

0.625

专业选修课

7.25

创新创业课

2

26

15.76%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24

实践教学总学分

49.875

30.3%

2.4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目前机电技术教育专业(201641人,2人入伍;201724人)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840人,转出4人,转入1人,现有37人;2019级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合并为大类招生,目前还未分班),2020年开始增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升本学生,计划50名。所有学生均为全日制在校学生,本专业的专科已经取消,本科生所占比例为100%

2.5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9子工程专业与汽务工程专业今年实行大类招生,总共计划招生80人,其中决定复读2人,未考虑清楚1人,联系不上1人,总体情况要比各专业分别招生要好!

2019机械类学生的录取平均分为490.11,第一志愿32人,第二志愿27人,第三志愿7人,第四志愿5人,第5志愿6人,全部在学生填报的志愿中录取!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思政情况

 各专业教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在必发7790电子集团党总支的带领下,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各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到欢送2016级毕业生的活动,积极主动做卫生迎接返校毕业生,并为因各种情况未及时返校的毕业生打包邮寄行李!

(二)人才引进及队伍建设

子工程专业2019年引进武汉工程大学杨凯博士一名,2020年将继续进行人才引进。

(三)师资培养培训

通过积极引进和培养,围绕学科专业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科和专业带头人方面,鼓励骨干教师进修培训、继续教育、访学或参加学术交流。鼓励在职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实行“教学导师制”的传、帮、带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逐步形成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和学术梯队。2018-2019学年,本专业教师孙筠教师晋升为教授。

(四)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2人。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重点大学的优秀人才组成。其中教授2人,占比22.2%;副教授3人,占比33.3%;硕士及以上学位6人,占67%

(五)生师比

 表2 专业生师比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学生人数

专任教师数

生师比


机电技术教育

99

6

16.51


机械电子工程

35

6

5.81

(六)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本专业教授2人、副教授3人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至少主讲2门专业课程,发挥专业特长,倾心投入教学,做好教学和教研工作。并积极传授教学经验,引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

(七)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本专业两位专职教授分别承担《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比例为100%

(八)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院建立了教学经费保障机制,优先投入经费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做到合理预算、统筹管理、专款专用,保障教学的经费需要。

 学院教学经费主要包括教学运行经费、实验耗材和实践教学经费、学科竞赛经费和教学建设经费,教学经费投入占全院经费的比例保持在90%左右。

 表3 学院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

项目

2015

2016

2017

2018

教学运行费

26.671

17.730

18.815

19.460

实践教学实习经费

22.068

30.604

36.567

60.557

院士启动经费教学投入共享部分

20

30.000

20.000

10.000

信息研究院教学运行费共享部分

5

5.000

5.000

5.000

学科竞赛费

0

-

-

4.800

其它办学运行费

7.588

7.396

9.181

10.596

教学经费投入总额

73.739

83.334

80.382

99.817

学院运行费总额

81.327

90.730

89.563

110.413

教学经费投入占总经费比例

90.67%

91.85%

89.75%

90.40%


(九)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本专业现有机电类实验实训室6间,仪器设备总值逾20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过5000/生。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实验室,基本对本科学生全面开放。

 表4 学院实验室情况一览表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地点

所属专业

电工电子实训室

S2203S2204S2206

机电工程

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

S2213

机电工程

数控加工与金工实训室

S2105

机电工程

传感与检测技术实验室

S2310

机电工程

机电控制仿真实验室

S4203

机电工程

大学生机电创新实训室

S2104

机电工程


 学院与蓝鸥科技共建3D打印实训基地的同时,企业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教师结合专业实际开设课程,并结合双方资源进行课程共建;聘任武汉合康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主管和研发经理为企业导师,试行17届毕业生实习与论文的“双导师制”;以武汉恒信奥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为试点。与蓝鸥科技等企业合作,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

 表5  主要实习就业基地一览表

序号

基地名称

地址

建立时间

1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

2013

2

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

2014

3

武汉泰极江森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2014

4

红安国际育才实验学校

湖北省红安县

2015

5

武汉合康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

2015

6

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

2016

7

蓝鸥科技武汉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

2016

8

武汉东环车身系统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2016

9

八千代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2016

10

武汉恒信奥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

2016

11

武汉龙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

2018

12

武汉经纬度无人机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2018

本专业的教学实施基本满足需要,其中研究室、实验室、教室、会议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全部对师生开放。

(十)图书与其应用情况

 本系资料室图书近3000册,为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供资料。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

 本专业按照专业质量标准和学校相关规定科学设置课程,包含政治、身心、文化素养课程17门,学科基础课5门,专业核心课12门,专业方向课4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门,以及毕业生设计与毕业实习。课外实践Ⅱ类学分10个学分以及详细的Ⅱ类学分认证体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

 表6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性质Course Nature

课程编号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学分Credits

课内总学时Hours

课内学时分配

课外实践

考核类型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

授课

实验实训

实践

通识教育

必修课

83200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 Education and Foundation of law

3

48

42


6


考查

1

20

83200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Modern Chinese History

2

32

22


10


考查

2

20

83200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3

48

32


16


考试

3

20

83200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6

64

64


2W


考试

4

20

83200005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and policy

2

128

36


92


考查

6

20

83120001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1

32



32


考查

1

12

83120002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1

32



32


考查

2

12

83120003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1

32



32


考查

3

12

83120004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1

32



32


考查

4

12

83909001

心理健康教育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2

32

32




考查

2

09

83901001

中国文化通览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2

32

32




考试

1

01

83901002

国文经典

Chinese classics

2

32

32




考试

2

01

83901003

口语表达

Oral expression

1

16

16




考试

2

01

83020001

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

3

48

48




考试

1

02

83020002

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

3

48

48




考试

2

02

83020003

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

3

48

48




考试

3

02

83903001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The Fundamental of Computers

2

32

32



32

考试

1

03

83094003

高等数学B1

Advanced mathematics B1

5

80

80




考试

1

04



83094004

高等数学B2

Advanced mathematics B2

4

64

64




考试

2

04

83074000

专业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electromechanical specialty

1

16

16




考查

1

07

选修课




10

150








专业教育

学科基础课

83074001

工程制图A1

Engineering Graphing A1

3.5

56

48


8


考试

1

07

82074041

工程数学

Linear algebra

3

48

48




考试

1

04

83074002

工程制图A2

Engineering Graphing A2

2.5

40

36


4


考试

2

07

830730035

电工基础

Electrician Technology

3

48

40

8



考试

2

07

83074004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

3

48

48




考试

3

07

83907003

大学物理 C

College physics C

3.5

56

48

8



考试

2

07

839040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3

48

48




考试

5

04

专业核心课

83074005

模拟电子技术

Electronic Technique

3.5

56

48

8



考试

3

07

83074006

工程材料及热加工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heat processing

2

32

32




考试

3

07

83074007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3.5

56

48


8


考试

4

07

8307408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control principl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3.5

56

48

8



考试

5

07

8307409

材料力学

Material Mechanics

3.5

56

56




考试

4

07

83074010

机械原理

Mechanical Principle

3.5

56

50

6



考试

4

07

83074011

数字电子技术

Electronic Technique

3.5

56

48

8



考试

4

07

83074012

单片机原理

SCM principle

3

48

42

6



考试

4

07

83074013

机械设计

Machine Design

4

64

60

4



考试

5

07

83074014

液压与气压传动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3

48

44

4



考试

3

07

83074015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Electrical control and PLC technology

3.5

56

48

8



考试

5

07

8307401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Sensor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2

32

28

4



考查

5

07

专业方向课

83074017

工厂供电

Factory power supply

2.5

40

38

2



考试

5

07

83074018

数控原理及编程

NC principle and programming

3

48

42

6



考试

6

07

83074019

电机与电力拖动

Motor and power drag

2

32

32

0



考查

6

07



83074020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Stamping process and die design

3

48

46

2



考试

6

07

专业选修课

83074021

计算机辅助设计

Drawing software

2.5

40

40




考查

4

07

83074023

电子线路设计Protel

Protel 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

2

32

16

16



考查

5

07

83074024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Interchangeability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2

32

28

4



考查

5

07

83074025

变频调速原理与应用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frequency conversion speed regulation

2

32

32




考查

5

07

83074026

机电一体化技术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4027

科技论文写作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2

32

16


16


考查

7

07

83074028

机电专业英语

Mechatronics Specialty English

2

32

32




考查

6

07

83074029

嵌入式系统原理设计与应用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embedded system

2

32

32




考查

6

07

83074030

先进制造技术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4031

机器人技术应用

Application of robot technology

2

32

16

16



考查

7

07

83074032

自动化制造系统

Autom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2

32

32




考查

7

07

83074033

3D打印技术

3D printing

2

32

0


32


考查

7

07

创新创业课

83074034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University student’ innovation startup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major i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2

32



32


考查

5

07

8370500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Technical Guidance

2

32

32




考试

6

05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83074035

金工实训

Metalwork Training

2

2W


2W



考查

3

07

83074036

电工实训

Electrician training

1

1W


1W



考查

2

07

83074037

电子实训

Electronic training

1

1W


1W



考查

4

07

83074038

工程制图测绘实训

Mapping training

1

1W


1W



考查

2

07

83074039

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Computer aid design training

1

1W


1W



考查

4

07

83074040

单片机应用实训

SCM Application Training

1

1W


1W



考查

4

07

83074041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综合实训

Mechanical principle and mechanical design

2

2W



2W


考查

6

(1-2)

07



83074042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实训

PLC training

1

1W


1W



考查

5

07

83074043

电气控制实训

Electrical control training

1

1W


1W



考查

5

07

83074044

数控加工实训

Nc training

1

1W


1W



考查

6

07

83074045

生产实习

Production or education practice

6

6W



6W


考查

7

07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83074046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Undergraduate Thesis

6

6W



6W


考查 

8

07


应修通识选修课小计


10

150









应修专业选修课小计


10

160









课内学时学分总计


166

2374








(三)课程建设

 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学校毕博在线课程建设9项。

 表7 网路课程建设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毕博平台建设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属性

1

伍家梅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82072042

专业核心课

2

伍家梅

工程制图A

83070001

83070036

学科基础

3

刘姜涛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82074010

专业选修

4

孙筠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82072039

专业核心

5

陶表达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83070082

专业核心

6

曹秀英

机械原理基础

83070007

专业核心

7

林柏林

电工技术

82072001

学科基础课

8

谭永丽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83070076

专业核心课

9

王秋珍

机械设计

82072038

专业核心

(四)教材建设

本专业教师积极投入教材建设,相关教师参编或主编教材三部,分别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力学》、《金工实训》,相关教材本校的教学实践中推广使用!


(五)教学改革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本专业大胆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增设课外实践Ⅱ类学分,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以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为抓手,以各类专业竞赛与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积极提升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

(六)实践教学

 本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订和申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4%。同时实施II学分制度,激发了本专业学生动手实践开展科创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增加实训课程学时比例。

(七)创新创业教育

 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学科竞赛,2018年陶表达老师指导两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一项于2020年上半年结项,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019年王秋珍老师指导一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

2020年,计划参加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因新冠疫情的影响推迟比赛,虽然不能参赛,但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能力就得到提升!

  1.  专业能力培养

 本专业培养的是工科应用型人才,基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不断尝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在课内第一课堂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工程实践课程,同时增设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第二课堂,举办校级金工实训大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有4名学生在学校金工比赛获奖,有10多名学生在学校机械创新大赛、湖北省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

 通过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丰富了参赛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的经验与素材,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例如有的教师能依据某一参赛获奖项目,进行多年研究,独撰并发表中文核心论文3篇,普刊论文5篇;有的教师通过指导并实现创新液压样机的实现,在实际讲授《液压与气压技术》这门课程中,更能结合现实,让学生理解“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涵义;有的教师在实际指导完成机电一体化水果采摘装置之后,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发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教师示范,积极解决机械创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学生更能理解什么是创新,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更能明白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样机研制的实践结合起来,更能收获到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学不到的工程经验;

 通过将参赛项目引入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对实际参赛项目(既包括成功项目,又包括失败项目)进行理论研究,更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质量保障措施

 (1)将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到实处

 配合“三级五维”质量保体系。从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机制来看,实施校、院、系三级管理;从教学质量保障队伍来看,逐步形成由学院领导、教学督导、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班导师和班主任、学生信息员等构成的五级教学反馈和质量监控体系。不定期对专业教学开展督导。配合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建设的规划、指导、教学质量检查监控和评估验收等工作。

 落实领导干部听课、教师相互听课、教学督导听课以及学生评课制度,积极配合学院领导干部和督导随堂听课看课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就教风学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等方面收集教师和学生意见和建议。依托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由学生和实习就业单位分别填写实习就业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和单位对专业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反馈意见,随时掌握教学动态。

  1.  研究本学科的课程、教材、教法等,不断完善教学顶层设计

 本专业属于新专业,结合省属本科院校的特点,又有特殊情况,照抄照搬老牌工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教材等,肯定水土不服,不适应我校应用型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下,本专业初步完成新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规划,初步将以前的单独的课程实训,变为几门课程的综合实训,且在按该总体规划执行的前提下,仍在不断改进教学设计,配套逐步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厘清教学质量监控职责。

  1.  摸索课程特点、盘活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

 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需要较大实习实训经费投入,而我校作为新办省属本科院校经费有限,需要挖掘已经投入设备的潜力和潜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经找到适合《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翻转教学实施方式,正在探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

  1.  配合学校专业认证工作总体部署,积极开导专业认证与评估

 随着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工作的全面展开,本专业积极开展各项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学院班子带头学习专业认证内涵和标准,组织不同层面的报告会和研讨会,积极推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深入人心。本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在学院领导的统一安排与监督下,在班级辅导员、班主任的努力下,学生学习风气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学习效果明显改观。

7.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本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竞赛、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与专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考研究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也有较好的成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良好。

7.3学位授予情况

 本专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并坚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10多家省内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就业基地。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3%。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7.4攻读研究生情况

2020年有3位同学考入湖北大学攻读研究生。

7.5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8年开始招生,截止目前,还没有毕业生!

7.6毕业生成就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8年开始招生,截止目前,还没有毕业生!


八、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围绕“应用型”、“创新型”办学总要求,本专业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先后与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合康变频技术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武汉科技工业园)等20余家光谷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指导、就业等方面合作关系;与蓝鸥科技、湾流科技股份、粤嵌科技等企业共建“众创空间”、“湖北省VR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D打印”等4个校内实践基地,接纳专业学生参观实习1500余人次;完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得很好的成绩。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基本能满足现阶段教学需求,专业教师生师比足够,但存在以下问题:

  1.  年轻教师不足,“博士化”工程推进较困难,导致专业教师分布不均衡,部分专业教师授课任务较重。

  2.  教授、副教授等职称教师年龄偏大,缺乏能引领学院和专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大。

  3.  师资队伍中具有工程背景和行业背景的教师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  受限于专业规模,教学额定工作量制定偏高,也限制了专业引进教师的积极性。

  5.  按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应用型本科1+x证书要求,本专业积极申报,但实施公司华中数控来考察,学院不具备实施条件,和学校沟通结果,需要华中数控公司捐赠才能实现!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合理规划各专业教师数量和结构,确定其空缺岗位和人数,形成并有效落实教师队伍补充、师资结构优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继续加大学术交流支持力度,有计划的选送一批年轻博士教师出国进修,提高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以团队形式合作研究,培养各方向的带头人和教学梯队。

 加强校企、校校合作,以光谷为依托,以产业为对象,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共建,加强“双进双聘”,建立校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就业创业的协同机制,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

 制订与生师生相对应的的教学额定工作量,制定教师引进规划,合理引进专业对口的相关人才,加强对新进教师的选拔与考核,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对已有教师的培养,实施新进教师的企业锻炼制度,用合理的制度来调配教师结构与数量的合理与科学化。重视教师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在职称评定与评优评先方面予以优先等。进一步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和企业的沟通。


2019-2020学年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质量报告

  1. 引言

《中国制造2025》将汽车行业提升为重点战略行业。在第二项中提到“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能力。”第六项第六小点提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湖北省作为排名前列的汽车产业大省,武汉更是有着“中部车都”的美誉,是全国六大乘用车基地之一。在武汉及省内有东风、神龙这样的老牌车企,也有通用、雷诺、大众、现代等合资品牌纷纷在武汉投资建厂。截止到2019年,仅武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聚集了8家汽车整车企业、12个汽车总装工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武汉坐拥中、美、日、法四大汽车产业基地,上汽通用、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风神、吉利等众多整车都在武汉市建有生产工厂。武汉更是凭借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吸引了更多新能源车企的到来。除了整车企业的产业规模可观以外,武汉市及湖北省也集聚了非常多的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厂商,康明斯发动机、德尔福派克汽车线束、弗吉亚汽车座椅、法雷奥TFE、襄阳轴承、骆驼电池、宏玛达轮毂、李尔汽车零部件等,联合汽车整车及装配企业在2018年共为湖北省贡献了170万辆的汽车产量和4000亿元的汽车产业产值,汽车产业连续9年成为武汉市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汽车后市场产业方面,武汉也拥有非常发达的销售及流通相关产业,包括汽车销售类企业1435家,授权体系4S302家,全国汽车流通信息系统备案企业266家,2018年实现销售额620亿元,上缴利税超过5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在后市场领域形成了以恒信汽车集团、武汉康顺集团、湖北三环集团、武汉建银华盛集团、武汉友芝友集团、盟盛人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经销商集团,以武汉竹叶山汽车市场,武汉华中汽车批发市场,武汉黄金口汽车市场为代表的大型汽车销售服务市场。截止到2019年,武汉地区汽车保有量超过350万辆。从我国汽车生产和营销的增长趋势来看,汽车服务市场的发展将会超过整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将成为汽车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汽车消费向舒适、安全、节能、智能和个性化需求转变,汽车维修保养、汽车美容装饰及汽车个性化服务等汽车后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发展速度加快。汽车产品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而伴随着产业发展,相关的从事的汽车零部件设计生产、汽车服务业、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数字化人才急缺。湖北部分汽车企业产能如下图。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专业定位

 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的文件精神,践行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积极开展了“双轨四通六元”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打造“双轨”并重教育体制、开展“四通”教学模式改革、整合“六元”活动体系、构建工程应用教育共同体为目标,进行系列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面向汽车技术服务和汽车服务管理两个职业岗位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湖北地方汽车经济发展培养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汽车服务应用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本专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能从事汽车技术服务、二手车评估、汽车营销、汽车金融、汽车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学习专业质量标准、“新工科”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文件与精神,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2.0、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特别是以互联网+工业制造双向融合为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和更新型工科人才的支撑,这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及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专业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认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突破。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已得到其他18个成员国(地区)认可。通过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本专业也已经开始了相关的专业认证对标整改等相关工作,每位教师都要掌握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精神,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专业教师学习并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文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表1)和毕业要求,并确定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

 表1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为地方汽车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机电学科及汽车服务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懂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在汽车售后、汽车技术、汽车营销、二手车评估及汽车生产企业等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

目标分解

目标1-掌握必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机电学科和汽车服务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目标2-掌握汽车服务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所需的各种技术和技能。

目标3-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

目标4-具备较强的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目标5-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汽车工程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目标6-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功能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汽车的检测与维修及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复杂工程问题。

1-1熟悉相应的高等数学知识,能够应用于汽车服务工程问题。

1-2了解物理学、力学、材料学等基本知识,理解汽车原理及安全问题。

1-3掌握机电学科知识,熟悉汽车构造和工作原理,并能了解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及加工工艺。

1-4掌握电工电子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汽车电路和控制原理,能够正确分析故障并诊断。

1-5掌握管理学相关知识,解决汽车营销及相关汽车服务管理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识别、表达汽车服务工程中技术问题

2-2能够运用工程图学、力学、电工电子等知识了解、表达、分析汽车构造及电路组成。

2-3能够结合营销、管理等知识对汽车服务经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

2-4能够利用计算机、电工电子技术对汽车故障问题进行分析诊断。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并综合考虑社会、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能够在汽车维修中设计解决方案;

3-2能够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进行设计和工艺创新。

3-3能够设计营销管理方案并能创新。

3-4能够在设计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结合自然科学对汽车设计使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识别与研究。

4-2能够对汽车使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1.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开发、选择与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方法与工具,解决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能够运用图书馆等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获取专业信息知识,能够应用。

5-2能够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对汽车及使用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5-3能够选择、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工具解决汽车加工、检测和维修等问题。

5-4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营销及运营管理,并能进行数据分析诊断,得出结论。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汽车服务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具备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生产和服务意识。

6-2能够分析评价不同汽车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汽车服务工程领域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了解与汽车行业相关的行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7-2在生产、运行和维护相关环节正确评价对客观世界的影响。

7-3能够在方案设计中考虑对环境、安全、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并能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能够遵守职业规范和操作规范标准,理解职业规范原则,解释职业规范行为。

8-2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精神。

8-3具有严谨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9)个人和团队:理解团队的意义和作用及每个角色的责任,能够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能够根据工程中的问题组建团队,并能承担个体、团队及负责人等角色。

9-2能够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具有大局观念,能够根据团队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10)沟通:能够就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够通过语言、图形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就汽车技术和服务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0-2掌握至少一门外语,了解汽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基本情况,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多学科环境中。

11-1理解汽车维护、检测、生产等项目中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能够机械、电子、计算机、管理及经济等多学科知识用于汽车服务工程中。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具有自觉的持续学习的意识。

12-2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与时俱进。

(四)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湖北及武汉地区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与湖北省二手车协会及周边汽车服务企业的校企联合,合理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建立形成科学、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完善、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适合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需要、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校企联合,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实现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创新,形成与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 “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培养方案的制订,以专业质量标准为指导,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做好顶层设计。严格按照学校教务处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多次召开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修)订研讨会,征求相关院校、行业专家和老师和的意见,妥善处理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性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实践类课程内容,

(五)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质量标准为依据,体现校企合作育人特色,重视工程科学素质的培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包括四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个性化发展课程、实践类课程,具体构成如表2

 表2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成一览表

类别

 学期


课程模块

总计

百分比

学时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必修课

196

212

150

118

22

22



720

32.4%

39.15%

通识选修课


30

30

30

30

30



150

6.75%

专业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课

136

208

112

56





512

23.04%

38.52%

专业核心课



64

128

152




344

15.48%

个性发展模块

专业方向课




48

48

112

32


240

10.8%

22.32%

专业选修课


32



64

96



192

8.64%

创新创业课


16




48



64

2.88%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1W

1W

1W

1W

1W

1W

12W

12W


0%

0%

小计

332

498

356

380

316

308

32


2222

100.00%

学分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必修课

10

11

7

7


2



37

21.96%

27.89%

通识选修课


2

2

2

2

2



10

5.93%

专业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课

8.5

13

7

3.5





32

18.99%

31.75%

专业核心课



4

8

9.5




21.5

12.76%

个性发展模块

专业方向课




3

3

7

2


15

8.9%

18.4%

专业选修课


2



4

6



12

7.12%

创新创业课


1




3



4

2.37%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1

3

4

4

3

4

12

6

37

21.96%

21.96%

小计

19.5

32

24

27.5

21.5

22

14

6

168.5

100.00%

实践教学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课程类别

实践教学学分

占总学分百分比

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必修课

9.5

9.5

5.64%

5.64%

通识选修课



专业教育模块

学科基础课

1.5

5.5

0.89%

3.26%

专业核心课

4

2.37%

个性发展模块

专业方向课


11

0.00%

6.53%

专业选修课

7

4.15%

创新创业课

4

2.37%

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

37

37

21.96%

21.96%

实践教学总学分

63

37.39%


 实践类模块中设置足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等环节。在一些实践性强的实训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典型化的教学项目源于工业现场,体现职业应用技能。实训项目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有机配合。学生通过实训任务的实施积累知识、提高技能。

 专业课程所选教材均要求为近五年的新编教材,优先选用获奖教材,规划教材等精品教材。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教师和校外企业技术人共同编写一些相关课程的教材。

(六)在校生情况

2016级学生招生计划38人,报到率100%,期间有5人转专业转出,1人转入,1 人留级,1人参军,有学生32人,均已顺利毕业;2017级学生招生计划45人,有1人未来报到,期间有7人转专业转出,3人参军,1人从上一级留级转入,现有学生35人;2018级学生计划40人,报到38人,期间有学生转专业,现有学生22人。20172018级现共有在校生57人(未计入参军学生数),2019级有学生61人,实施机械类大类培养。

(七)生源质量

2016年录取最高分503最低分4852017级录取最高分474最低分4592018级录取最高分512最低分4912019级录取最高分502最低分490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专业教师队伍数量及结构

 本专业拟建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将包含汽车专业、机械专业、电气电子专业及营销管理专业等相关师资。本专业开办以来,引进了具有专业背景教师3人,都具有博士学位,并将陆续引进具有汽车专业背景的教师后备力理。自专业2016年成立以来建成由骨干教师、共享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现有骨干教师6人,与机械电子、电子及管理等专业共享师资10余人,企业兼职实训教师若干人。骨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2人,占比3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6人,硕博比占100%2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占比33.3%。副教授3人(其中翟建波老师新晋升副教授)并每学期为学生上课,100%为本科生上课。双师型教师占比50%,有工程背景的占比100%。根据教师的个人专长及课程建设的需要,各专业主干课的主讲教师如表3

 表3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干课任课教师一览表

(二)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

专业任课教师中有多位教师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任课教师。吴建兵多次教学被评为优秀,肖旸老师曾在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伍家梅老师曾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曹秀英老师在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彭玉成老师在青年老师授课竞赛中获得优秀奖,林柏林老师深受学生喜爱。本专业还具有一支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稳定兼职教师队伍,担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所有教师都在课堂第一线授课,专业重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共立项国家级、省级及校级教学研究项目8,签订横向项目3项,总经费近30万。专任教师以独著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主编教材1部,著作1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专任教师参与教科研比例100%

 表4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课题编号

课 题 名 称

起讫时间

立项单位

发文编号

姓  名

 承 担

工 作

1

201802153053

二手车评估与鉴定

2018至今

教育部


肖旸

主持

2

201701017106

二手车评估VR教学与实训创新教育技术改革

2017至今

教育部


肖旸

主持

3

2015418

大职教观视野下机电类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62018

教育厅

鄂教高函20161

伍家梅

主持

4

X2018077

面向专业应用导向的“二手车评估”课程应用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8至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9]10

肖旸

主持

5

X201807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改革与实践——以《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为例

2018至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9]10

翟建波

主持

6

X2018074

基于设计型虚拟实验的《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8至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9]10

彭玉成

主持

7

X2018066

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

2018至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9]10

伍家梅

主持

8

X2018066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原理虚拟仿真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8至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院教[2019]10

曹秀英

主持


(三)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本专业目前已建成较完备的专业实验室,占地720平方,共投入经费220万。具体如下:

 表5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验室分布一览表

序号

实训室名称

配置价格(万元)

1

汽车发动机实训室

20

2

汽车底盘实训室

50

3

汽车电气电子实训室

40

4

汽车仿真虚拟实训室

50

6

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室

60

合计

220

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与武汉恒信集团奥诚4S店、武汉龙泰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武汉东环车身系统有限签订实训基地协议,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实施人才培养。与湾流集团、南湖驾校签订合作协议,创建虚拟驾驶与实景驾驶实训基地,共同承担汽车驾驶实训的授课。


四、专业教学

(一)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本专业按照专业质量标准和学校相关规定科学设置课程,专业开设有学科基础课6门,专业核心课8门,专业方向课6门,专业选修课17门。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选修课3门。

(二)实践教学

 重视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来设置实验实训,实验开出率达到100%。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实习项目、实习内容且效果较好。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增加实训课程学时比例,实施八学期嵌入式实训不间断。将实训实验室放至企业,跟企业联合指导学生实训,校企合作实训课程见表6

 表6 校企合作实训课程一览表

实训课程名称

合作企业

汽车驾驶实训

南湖驾校二师点

汽车维护与保养实训

享车堂

汽车营销实训

武汉龙泰4S

汽车服务实训

武汉龙泰4S

 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实践环节,抓好毕业论文工作也是保持毕业生质量的关键一环,基于此专业对毕业论文工作非常重视,开展了大量工作,具体如下:

  1.  选题时教师仅提供一定的选题方向,而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与名称由学生确定选题方向后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选题时的原则是一定要紧扣专业方向与专业知识,要注重实践型的选题,保证工程设计及调查研究等实践型论文比例达78.1%,超过了工程专业认证要求的70%以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综合应用机械、电子、汽车、仿真等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设计、绘制二维三维图形并进行仿真。能够在设计与调查中发现汽车运用及汽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独立思考,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解决一定的实践问题。整体上学生论文篇幅合理,图文并茂,工程图形与文字相结合,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2)开题时提供给学生的选题经过多次讨论与筛选,以确保选题的难度适中、专业性较强,学生有自己思考与创造的余地。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进行互选,一方面是选题方向契合,另一方面是师生互相认同。通过提供、审核选题、师生互选、开题答辩等多个流程,确保开题的规范性与严谨性。明确选题、师生互选、师生见面、开题、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初稿提交等各项工作时间节点。并根据时间节点开展相应的检查与对照。(3)对于如何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选题与研究内容的确定比较关键。选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既规定一定的方向,又有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研究内容既要对现状的研究与分析,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和专业中存在的现有问题,这样论文的重复率也会大大下降。指导老师要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对于论文逻辑混乱、不科学不严谨不够深入的一定要及时指出反复修改。对于不符合答辩要求的论文指导老师一律不能让其进入到答辩环节。首次答辩的质量要严格控制,对于论文内容过于肤浅、设计过于简单的要不予通过,给予一定的警示作用。答辩后要答辩小组要跟踪并复核小组答辩学生的论文修改情况,直至修改达到要求为止。

 表7 2016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览表

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

类型

指导教师

最终成绩

重复率

潘峰

1650760001

新型便携式车载洗碗机设计

实践型

伍家梅

81.0

13.4%

郑子明

1650760002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

实践型

林柏林

94.0

10.6%

方青

1650760003

2.0T汽油发动机涡轮机设计

实践型

彭玉成

88.0

2.8%

刘星驰

1650760004

2.0T汽油发动机压气机设计

实践型

彭玉成

84.0

13.8%

周琪

1650760005

汽车尾气控制现状与对策研究

实践型

翟建波

73.0

1.6%

林子雕

1650760007

二手车网络营销现状及发展探讨

实践型

伍家梅

77.0

13%

周紫荆

1650760008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与调查研究

实践型

彭玉成

79.0

14%

王奇安

1650760009

积木型车载可拓展支架套件的设计

实践型

肖旸

61.0

7%

何一柳

1650760011

汽车电气系统的检测与维护

实践型

翟建波

70.0

13.6%

卢灿

1650760012

升降式停车装置的设计

实践型

伍家梅

92.0

5.7%

张允煕

1650760013

一种储能型汽车紧急求生破窗器的设计

实践型

肖旸

69.0

7.6%

王茂林

1650760014

汽车发动机保养与维护技术研究

实践型

翟建波

79.0

7.6%

高云鹏

1650760015

二手车鉴定评估方法的参数标定及适用性研究

实践型

肖旸

76.0

8.3%

周永亮

1650760017

车联网在智能道路监控系统的应用

实践型

林柏林

68.0

6.9%

叶豆

1650760018

多功能社区停车装置的设计

实践型

林柏林

87.0

20%

韩子奇

1650760021

汽车服务专员模式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理论型

彭玉成

74.0

10.1%

王婉逸

1650760022

便携式车用桌板脚托一体化设计

实践型

肖旸

96.0

0.5%

姚青青

165076002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

理论型

林柏林

83.0

20.8%

黄小虎

1650760024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与调查研究

理论型

彭玉成

70.0

9.8%

周梦娜

1650760026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理论型

翟建波

74.0

2.4%

董洛洛

1650760029

汽车主动悬架技术研究

实践型

翟建波

68.0

9.1%

高莹莹

1650760030

基于Pro/e的球笼式万向节设计与运动仿真

实践型

曹秀英

85.0

5.1%

王成红

1650760031

无水自动洗车装置的设计

实践型

伍家梅

93.0

16.8%

李佩文

1650760032

二手车交易中的“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研究

理论型

肖旸

81.0

14.3%

唐若瑜

1650760033

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技术研究

实践型

翟建波

85.0

8.1%

李庆

1650760034

基于Pro/e的汽车雨刮器设计与运动仿真

实践型

曹秀英

92.0

1.2%

陈继平

1650760035

汽车小型车库门启闭装置设计

实践型

曹秀英

82.0

10.4%

彭攀峰

1650760036

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汽车制动系统研究

实践型

曹秀英

78.0

0.6%

张登

1650760038

汽车四轮定位的探讨

实践型

林柏林

84.0

12.3%

蒋玉明

1650760039

四柱式汽车举升机设计

实践型

伍家梅

90.0

1.2%

韩立松

1650760040

互联网+”下新能源汽车消费行为研究

理论型

伍家梅

86.0

20.5%

朱浩

1650820024

二手车交易中的互信机制研究

理论型

肖旸

92.0

3.1%


 表8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览表


论文选题

选题类别

篇数

选题来源

选题类型

选题指标

院命题
范围选
题篇数

学生自
拟题目
篇数

其它

实践型
篇数及比例

理论研究型
篇数及比例

提供给学
生选题

32

32

0

0

25

7

选题更新率为:100%

学生实
际选题

32

32



78.1

%

21.9

%

选题重复率为:0%

指导教
师情况

总人数

高级职称人数及比例

中级职称人数及比例

是否有教师指导
篇数大于8

6

3

50%

3

50%

综合成
绩评定

等级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7

16

9

0

百分比

21.90%

50%

28.10%

0%

专业将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企业双方共同组织对实践教学大纲的学习与探讨。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纳入到实训的项目中,实训与工作一体化。将工作中的问题作为实践的项目,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

 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竞赛指导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学科竞赛,16汽服班有2名学生在学校金工比赛中获奖,有10名学生在学校机械创新大赛中获奖。17汽服有2名学生在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奖。有10名学生参与了专利的申报并获得授权。


五、专业能力培养

 专业定位为地方经济需要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汽车+”复合应用型人才,具备现代汽车技术服务、营销、金融和售后服务 、运行管理等汽车服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素质能力,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学生的制图、计算、测试等基本技能及一定的计算机、外语和文字应用能力,毕业时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计算等级和英语等级证书。绘图能力通过课程学习、零件测绘、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层层递进的学习也得到了加强,并具备了相应的绘图和读图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汽车维护保养、检测、调试和维修等操作能力,通过课程理论学习、汽车维护与保养实训、汽车维修实训,通过在校实验室、恒信4S店、龙泰4S店的实训,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实操能力。具备汽车营销、售后服务及汽车金融等相关服务的能力,学生通过汽车营销实训、汽车服务实训、汽车服务企业管理实训和汽车金融实训等多门实训课程并在相关汽车服务企业进行了实战演练,具备了相应的实战能力。

 专业教学在1-8学期中全程不间断地嵌入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与恒信、武汉龙泰、享车堂、湾流科技、南湖驾校等光谷周边相关企业公司合作,奔驰、大众、宝马、马自达、风神等品牌4S店技术人员均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相关培训与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影响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亮点与特色已被《中国教育报》、《楚天都市报》及一些网络媒体报道。


六、质量保障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成立了二级督导组,由一些资深教授组成,不定期对专业教学开展督导。由院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及专业负责人等为成员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指导、教学质量检查监控和评估验收等工作。

 每学期末采取学生网上评教、教师互评及领导评教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把评教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师德考核及绩效考评体系之中。

 在课程考核方面,试卷由命题教师提前出题、预测,教研室主任及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审核;考试结束后每门课进行考试分析总结。

(二)质量监控

 严格执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检查制度实施办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听课制度实施办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督导制度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在认真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各个教学管理机构成员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及任课教师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及实践教学过程、包括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具体要求。这些教学管理制度和职责要求,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作用。

 教研室严格执行学校听课规定,专任教师不少于3节,督导员每周不少于1节,通过听课及时掌握教师的基本状况,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每学期开展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活动,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加以解决。

 在实践环节方面,学院成立实习领导小组及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对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进行全程指导与监管。在毕业实习方面,着力抓好实习点的选定、指导教师的筛选等核心环节。毕业论文方面,着力抓好选题、开题、写作、中期检查、答辩等关键环节。

(三)质量信息与利用

 每次学生评教和座谈会情况都及时反馈给相关任课教师,以期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不断改进提升。定期开展最受学生喜爱的任课教师评比活动,发扬部分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

(四)质量改进

 每学年开展2次教学质量检查,组织教师自查、互查教学档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改进。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指导。设置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督导不定期地抽查教师授课情况并予以当面指正。

七、学生学习效果

16汽服英语四级一次过级率达50%,最高分554500分以上3人。5位同学申请到了教师资格证。共有9名同学参加研究生考试上线,具体见表9,其中3名同学成功被录取。33名毕业生中26名学生顺利就业,4名学生专业二战考研,另有3名同学正在找工作。33名学生全部顺利毕业,32名学生被授予学士学位,仅1名同学需在9月申请破格申请学士学位。有2名学生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4名学生被评为优秀实习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从业单位主要为汽车服务、营销、培训教师等行业,学生具备机电专业、营销和管理等学科的复合知识与技能,受到各用人单位的喜爱。其中潘峰、叶豆和蒋玉明等学生在参加实习单位营销推广活动中在排名前列,表现出相当的竞争力,受到单位的好评。17汽服学生参与2019武汉十月国际车展活动,受到龙泰4S店马自达和风神品牌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并被中国教育网广泛报到。17汽服学生在汽车维护与保养实训中在享车堂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对我校15辆教职工车辆进行了日常检查与相关维护与保养,受到学校教职工的欢迎。

 表9 2016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考研上线学生一览表


序号

学号

姓名

报考学校

报考专业

分数


是否调剂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业1

专业2

1

1650760022

王婉逸

深圳大学

应用心理

353

71

80

202



2

1650760040

韩立松

湖南师范大学

学科语文

321

68

68

79

106


3

1650760002

郑子明

武汉科技大学

车辆工程

315

61

67

75

112


4

1650760011

何一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行政管理学

224

65

35

64

60


5

1650760033

唐若瑜

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学

349

71

58

220



6

1650760038

张登

江苏大学

机械工程

319

59

47

81

132


7

1650760009

王奇安

华中科技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310

59

55

90

110


8

1650760031

王成红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

234

60

50

52

72


9

1650760013

张允熙

上海理工大学

金融学

324

52

66

110

96





八、专业特色

 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的文件精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积极开展了“双轨四通六元”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打造“双轨”并重教育体制、开展“四通”教学模式改革、整合“六元”活动体系、构建工程应用教育共同体为目标,进行系列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对标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实现“双轨”教育并重

武汉具有“中部车都”的行业地位并广泛辐射中国中部诸省,汽车制造产业和后市场行业发展迅猛。但市场急需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通过传统的“专业实践教育”轨道之外,平行开辟“工程应用教育”轨道,以此实现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引入行业企业主体,强化实践性教学占比,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从主要就业单位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入手,构建学生工作岗位群,按照各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相应课程。目前我们专业主要培养基础岗位群为汽车检测、鉴定和评估等以及“汽车+营销+金融+管理”等岗位群,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汽车行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工作原理等技术知识的汽车技术知识,并掌握汽车营销、汽车企业管理、汽车贸易等管理学科知识。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新人入职培训内容纳入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根据企业需求和学习规律两者兼顾的情况下安排实训教学,将部分实训课程放到企业中去上,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条件与技术力量。

(二)凸显工程应用导向,开展“四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体层面需要在教育实施主体和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在执行层面上需要打通教学场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生认知等各方面的界限。“四通”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拓展教学空间、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以工程应用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工程师身份认知。

(三)加强互促互进,有机整合“六元”实践教学活动体系

 传统的工科专业中,由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的教学活动体系相对独立,覆盖面各有不同,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够一致。“六元”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将贯彻工程应用导向,将各实践环节从时间上穿插进行,从内容上统一工程价值取向,在执行中引入社会资源因素,从而形成互相支持,互促互进的有机整体。着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从第一学期至第八学期嵌入设置相关实训课程,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每学期安排有3-4周的集中实践。而部分实践教学课程将直接到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实践,实现学习就业无缝对接。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交替进行。

(四)打破壁垒,集聚资源,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校地处武汉光谷的有利条件,行业、企业资源丰富,产业链较为齐全,规模可观,专业发展环境良好。但在高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新环境下,原有相互独立的运行体制必然需要在人员管理、过程管控、效果评价和生产与教学秩序保障等方面进行互相渗透重新磨合;同时在需要在合作方式多元化,合作内容纵深化,合作项目体系化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在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共同体的目标下,以“四双制”作为初始着力点,从“教管控评保”等方面开展横向合作,组建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并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同时,以合作项目为抓手,纵向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产学研用”内涵,通过基地与平台建设,体制和架构完善,巩固协同育人合作成果,推进校企联盟等途径,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共同体。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模块比重,逐步形成稳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校企联合、互利互惠”为原则与校外实训基地深度合作,完善教学计划,开展协同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的提升上都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和外部资源支持。



九、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专业教师生师比足够,但受限于专业规模,整体数量偏少。另外因规定教学额定工作量偏高,也限制了专业引进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中新进教师偏多,整体学历较高,但动手能力和专业相关度不高。教师整体职称偏低,副教授数量偏少,缺少教授。教师中新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基本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们重科研轻教研,教研论文数量偏少,教研项目数量不多,教研水平整体不高。教师发展缺乏系统规划,授课任务重,无法更多地进行自身的提高与充电。教学设备到位时间比较晚,影响了实验实训课的正常开设。学生转专业过于随意,学生规模难以固定。

 制订与生师比相对应的的教学额定工作量,稳定并扩大学生规模,制定教师引进规划,合理引进专业对口的相关人才。加强对新进教师的选拔与考核,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对已有教师的培养,实施新进教师的企业锻炼制度,用合理的制度来调配教师结构与数量的合理与科学化。重视教师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在职称评定与评优评先方面予以优先等。进一步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本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专业就业定位与学生家长的“白领高薪”期望有错位,学生及家长对本专业存在误解,以为本专业毕业后就是修车的,对汽车服务行业缺乏了解。加强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提高专业就业质量。



官方微信:青春微物机

版权所有©必发7790电子集团 - 必发电子游戏官网    鄂ICP备05003309号